当前位置:世纪名人网 > 专家学者 > 马巍

马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马巍

  马巍,男,1984年1月28日生,汉族,辽宁本溪市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马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团队三代农科人接力传承,坚守镇赉县嘎什根乡盐碱荒滩33年,通过“以稻治涝、以稻治碱、以稻致富",使昔日寸草不生的盐碱荒滩变成今日的著名的米粮川,彻底改变了嘎什根贫困落后面貌,形成了心系三农、无私奉献的“嘎什根现象”和“嘎什根精神”。马巍作为第三代农科人代表,自2014年进驻嘎什根乡,八年如一日生活在最艰苦的农村,带着感情、满怀激情、充满痴情的扑在盐碱荒滩上开展种稻改良技术创新工作,真正的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在团队三代人长期努力下,实现赉县水稻生产“从无到有,从低产到高产,从高产到优质”三个阶段性跨越,使嘎什根成为全县第一富裕乡,镇赉县成为吉林省水田第一大县嘎什根精神的传承。

  盐碱地被称为土地的“绝症”,重度盐碱地几乎是一-片不毛之地,让生长于此的农民辛劳一年,颗粒无收,望地兴叹。“风水沙土遍地跑,盐碱地上不长草。”村民自编的这句顺口溜道出了嘎什根乡土地和农民的辛酸。2014年刚刚从沈阳农业大学毕业不久的马巍主动请缨到镇赉开展科技下乡,八年如一日在最艰苦的农村、盐碱地做科研,不畏严寒,不惧酷暑,踏实认真地做盐碱地改良和优质耐盐碱水稻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用实际行动传承了老一辈以科技兴农为己任,无私忘我奉献的“嘎什根精神”。一-批批优质酎盐碱水稻品种在这里开出稻花,十里飘香。

  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为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助力脱贫的坚实力量,将碱地变良田。每年3月,过完正月十五,马巍便离开妻子、离开年幼的孩子来到嘎什根乡,进行耐盐碱水稻品种筛选、评价及盐碱地改良技术研究,直到十月底收获完,考完种,才会带着对家庭深深的思念回到公主岭,一-年三分之二时间都奉献给了他挚爱的盐碱地。为了深入浅出将盐碱地种稻经验让当地种植户掌握,主编了《吉林省水稻生产实用技术手册》通过现场会和科技培训免费向水稻种植户发放。主持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项目,从2016年开始在镇赉县开展相关研究,已成功从200 多个品种中筛选出了一批优质|高效丰产水稻品种并配套了相应的机械化栽培技术。2019年依托苏打盐碱水田肥沃耕层构建技术研究成果,制定的吉林省地方标准《水田合理耕层评价技术规程》已成为苏打盐碱地改良利用的重要标准。马巍始终认为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使命就是要科技兴农,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帮助一个地区解决贫困根源,让地多打粮,让农民摆脱贫困,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让土地发挥他最大的价值,才能高产增效,才能富裕一方百姓。

  疫情下助力春耕生产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进入4月,正是东北春耕的重要时节。以往每年,马巍几乎每年春节一-过就辞别家人“返乡”回到镇赉,走村入户指导农民备战春耕。2022年由于遭遇本土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倒春寒",即使在居家封控的--个多月里,他也一直通过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微信群等开展农技培训。2022年4月9日为了做到防控舂耕两不误马巍主动向单位申请赴镇赉助力春耕生产,作为全院第一批科技人员安全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白城市镇赉县嘎什根乡,这里算是马巍的第二个家,从2014年开始,他便扎根在此,从春耕到秋收。抵达后通过线上沟通帮助当地稻农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间时封闭式线下试验工作也陆续展开,使得所有试验均能顺利进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如果酎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镇赉县曾是盐碱地大县。几十年来,正是由于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员常年在这里扎根使得如今的镇赉县稻田连片,年产水稻达18亿斤,成为名副其实的大粮仓。

马巍相关资讯:

【马巍】同名的人物

猜你感兴趣

马姓名人

专家学者

同年(1984年)出生的名人

本网站收集的部分内容均为各种已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本站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弘扬正能量的平台。
如发现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幸运信息网 www.21hube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10185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