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世纪名人网 > 专家学者 > 柴时钟

柴时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要探索新路径

  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校长柴时钟

  新华网湖北频道12月24日电(记者高友清)柴时钟是一位专家型校长,也是中国中学校长工作研究会会员。他在圆满完成繁忙的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之余,勤于思考,写出并在《中国当代教育》、《湖北教育》上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论文,参加编写了一批学术专著。最近,他组织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简称应城一中)开展了一次在中小学读书的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调查,就如何有效地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真知卓见。

  他认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不能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思想意识、道德修养和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否能顺利实现。因此,抓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工程"、"希望工程"。在新形势下要抓好这一伟大工程,必须着眼未来探索新路径。

  应城一中通过对学生、家长、教师、社区开展广泛的问卷调查和座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全面分析后发现,大多数学生品学兼优、行为规范, 也有少部分学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他们缺乏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吃苦精神不强,劳动观念淡薄,不懂得勤俭朴素,不珍惜劳动果实;沉溺于玩电子游戏机和网吧;早恋,过早学会抽烟、喝酒;任性、自私,缺乏同情心,不懂得感恩;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及他人利益,不谦让,少宽容。

  柴时钟分析认为,造成目前部分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出现偏差的原因很多,关键在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了问题,首先是社会转型的剧烈震荡和社会教化功能的弱化,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在社会转型变迁的环境条件下,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强烈冲击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信仰。严峻的社会现实,异化着青少年正在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一些青少年只看到社会现实是怎样的,而不知道社会应该是怎样的。

  社会的教育功能明显弱化,各行各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弱化了对社会思想道德文明的辐射传播功能。更热衷于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自然科学,而冷落了指导社会文明进步的哲学和社会科学。

  社会传媒的低俗化和肤浅化,使信息传播的娱乐成分太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分太弱;在场所建设方面,能吸引青少年光顾的博物馆、图书馆、少年宫、健康娱乐中心等少之又少,而一些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网吧、迪厅却比比皆是。

  其次是学生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科学家庭教育的缺位。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父母的人生态度、道德观念、言行举止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溺爱而使孩子只知道索取,不懂得奉献,个人主义思想严重。贫困家庭的孩子无视家长的艰辛付出,缺乏感恩之心,认为贫困是自己的耻辱,更是父母的失败。因期望值背离实际,而导致与子女关系紧张。因注重物质需求,忽视孩子的心理、精神需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严重。要求孩子刻苦学习,自己却吃喝玩乐,无法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留守儿童"加之"隔代教育",使青某些青少年存在心态早熟、心理脆弱、思想道德水准低下等问题;父母离异家庭子女普遍呈现出心理早熟,消极的意志品质因素(如依赖性、冲动性、顽固性)明显等特征。家庭教育的错位和缺位,使得家长们无法应对新时代下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诸多学习、生活、生理、心理问题。

  第三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德育首位"与"教学质量为中心"没有做到真正的统一。由于德育工作缺乏评价体系的支撑而丧失驱动力,依然处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无奈境地。思想德育教育工作流于表面和形式,仍停留在知识讲授层面,没有内化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师德建设水平不高,导致思想道德教育说服力不强,甚至产生负面影响。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针对县域高中实际,应城一中积极探索新路径,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应城一中时刻本着"从大处着眼,境界要高;从小处着手,起点要低"的思路,突出自我教育,着力于道德内化,使学生最终达到"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的目的。围绕学生行为自律做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是坚持"文化、文明"双核心的德育理念。

  要求学生不仅要做文化人,做一个有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更要做文明人,做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道德高尚的人。

  柴时钟说,他担任应城一中的校长以来,在每年的新生入学仪式上,他都会向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二战中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后来当上了美国一所学校的校长。在每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时,他都会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的内容完全一样,里面写的是:"亲爱的老师,我是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所不应该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由学识渊博的工程师毒死;妇女和幼儿被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们枪杀。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因为,只有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并向同学们介绍教育前辈斯霞老师著名的"三品之说",即"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以此告诫同学不仅要做一个有知识的人,更要做一个有良知、道德高尚的人。同学们发展的"双核"动力,应来自于文化和文明,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

  应城一中还通过"国旗下的师生讲话"、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反复深化"文化、文明"双核心的理念;利用班级黑板报、校园橱窗、"校园之声"广播台和校园电视台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参与应城市"两城同创",开展争做文明市民活动;举办"文明展示素质,礼仪沟通心灵"系列教育活动;与应城市交警大队合作举办"交通安全校园行"活动;与应城市公安局禁毒办合作开展"珍爱生命,拒绝毒品"万人签名游行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通过对不文明言行的曝光和处罚,加强行为规范意识和自律意识,形成了言雅行美的校园文明之风。

  二是坚持"自主体验式"德育模式。

  体验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及成长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于青少年来说,让他们在体验中获得自身感受,并获得自我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目的和途径。德育工作要取得好的效果,作为成人的老师、家长和社会首先要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

  柴时钟指出,在道德教育中一些学校存在的通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往往很少顾及学生的真实想法,不考虑他们的兴趣、能力、个体差异,让学生被动受教育。德育内容也常常成了需要掌握的知识,他们会背会写会说,却不会做。

  他认为,道德教育不是你说我听,而是要让青少年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要让孩子们懂得自己要求自己,自己监督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只有孩子们真正参与进去了,他们才能有感受,才能在感受中升华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认识。

  道德养成是一个知情意行并存的过程,学生获得"知"的过程,不仅来自于学校的教育,更来自于自身的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基于这种认识,柴时钟改革应城一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将德育从口头教化转化为实践行为,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更直观而深刻的道德体验,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实现养成性和情感性的统一,将社会的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人的道德素养。

  与立足于实践的体验式道德教育相配合,应城一中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坚持组织学生向市福利院老人献爱心,帮助弱势群体,学会扶危济困,关爱他人;通过开展每年母亲节和父亲节的"感恩书信"活动,引导学生感恩父母,感恩亲友师长,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感恩之心;通过开展校园清洁值日、"星级文明寝室"评比活动,推进"三爱"教育(即"爱家、爱校、爱国"),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通过组建"绿色环保卫士"社团,开展拒绝使用一次性餐饮具;积极促进班级和校园废品回收;走向社会进行环保知识宣传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充分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让学生对学校学工、教学、后勤等部门的工作提建议;进行日常纪律、卫生、宣传、学生活动的检查评比;主持"校园之声"广播电台;自办校园电视台等;积极参加"两城同创"的义务劳动;做好"成人仪式"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报效祖国,为社会做贡献的高度责任感和文明的市民意识。

  三是完善"新三好"学生的评价标准。

  柴时钟介绍说,针对"旧三好"评价标准存在的一些不足,应城一中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新三好"评价标准。所谓"新三好"学生: 即在社会做好公民;在学校做好学生;在家庭做好子女。基于"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的德育理念,遵循主体性、激励性、过程性、发展性原则,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维度,设计了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47个评价要素。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区评价,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和评价能力;促进学生通过交流沟通,学习和分享同伴的进步与成功,促进共同成长;积极调动家长和社区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记录学生的成长经历。

  应城一中通过大张旗鼓地开展"新三好"评比活动,以评价促进学生成长、促进教师提高、促进学校发展,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开展问卷调查、主题班会等系列活动,学生针对47个评价要素进行自我评价,明确自己的优势,了解自己的不足;教师和家长帮助学生找到提高自身素质的方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坚持办好"家长学校",促进家校合作,利用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邀请家长听课评课;开通心理咨询热线、校讯通短信平台、家长热线电话;举办科学家教报告会、学生心理知识报告会、亲子关系讲座、法制报告会等形式,密切学校与家长联系,促进家教水平的提高,为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

  积极开展社区共建、单位共建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长。应城一中与全市各社区和乡镇建立了密切联系,与应城市武警中队、消防大队、交警大队形成"警民共建"单位。组织学生在寒暑假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促进学生进取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同时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自我保护能力。

  四是打造"班级合作文化"特色。

  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往往会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它有利于"美化"教室环境、"教化"文化团体、"优化"人际关系、"强化"学习风气。

  新课改要求将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应城一中将合作学习延伸至班级文化建设领域,形成班级合作文化,创造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班级文化氛围,重视班集体中的人际关系,突出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使诸多教育关系健康和协调。在这样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了充分的互动,形成一种真正的平等、健康的人际合作关系。学生不仅愉快地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也获得了心灵的健康发展。

  一位西方哲人曾说过:"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争斗,在人类进化史的任一阶段,都是最有价值的行为方式。"班级合作文化的形成带给学生的将是自由思想碰撞的火花,人际关系的亲和,从而使教育闪耀出人文的光辉。

  用活动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合作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应城一中通过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科技、体育、文艺等活动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体验合作的愉悦。通过对比赛过程和结果的体验,使同学们逐渐感悟到只有通过有效的团队合作,才能产生"1+1>2"的效应。要在学生乐于、易于接受的活动和游戏中,使合作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意识的萌芽,到最终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促进班级合作文化的形成。

  通过讲座与训练,使学生了解合作的原则,掌握合作技巧。使学生明白与人合作是必要的和快乐的,帮助别人就是施惠于己。各班级运用小品、辩论、演讲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合作的技巧。教师利用班会对合作中产生的一些错误倾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纠正。

  应城一中还通过开展班级卫生评比,规范学生卫生习惯,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通过开展美化教室、寝室竞赛,促进班级文化氛围建设;通过班会团课、课外活动、体育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不断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逐步形成"自信、自律、勤学、善思"的良好学风和团结合作的和谐班风。

  柴时钟深有感触地说,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只有树立"大教育观",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才能共同完成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任。

  链接:

  柴时钟简介

  柴时钟现任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校长,湖北大学(数学教育)在职研究生,中学高级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湖北省优秀校长,孝感市名校长,湖北省中小学校长协会理事,中国中学校长工作研究会会员,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学校协作会副理事长。

  1981年7月参加工作。从教以来,倡导"低负担、高效率、保全体、个性化"的课堂教学理念,致力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荣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省级"优秀辅导教师"和"'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国家级"优秀辅导员"称号,多次荣获应城市高考单科优胜奖、优秀班主任奖、优秀校长奖。发表《试论优质高中可综合性办学》《实施分层教学,走出教育"瓶颈"》《关于校本课程实施的思考》《树立校园大课堂观念》《关于学校观的再认识》《校长教育思想对学校的作用》《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几何杂题的构造性解法》等学术论文近50篇;《也谈逆向思维的解题策略》《农村初中德育现状及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对策》《分类教学的尝试》等多篇论文获国家级和省级论文一、二等奖;参入编写《高中数学复习讲义》《中学数学学习指南》《自主学.创新练》等专著六部。参入省级课题《数学与思想方法》的研究,协助主持人编辑《思维优化与教学创见》论文集二卷;承担并主持的省级课题《中学历史"情景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荣获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证书;现任湖北省重点课题"农村普通高中学生自主发展研究"负责人,研究报告《农村普通高中学生自主发展研究》被《中国当代教育》推介,论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推进优质高中综合性办学》在《湖北教育》等刊物上发表。

  任校长时,立足本校实际,倡导"人文见长,普艺互通""师为贵,生为本""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探索实施"三自主"素质教育办学模式,即让学生自主选择班级管理目标,形成了以创示范班级、文明班级、合格班级"三创"为主体的德育管理模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层次,采取分层分类授课,实行分科类、分层次的梯级教学,制定出"专题式"备课、"套餐式"评测,开展"走班式"教学,开办"学习超市",形成"兴趣分班、施教分层、授课分类"的"三分"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选择特色专业,形成普、艺、职互通的成人成才的办学模式。

  主要奖励:

  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省人民政府2001)

  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湖北省人民政府2004)

  选入湖北省高层次人才库(第二层)(湖北省人事厅2005)

  湖北省优秀校长(湖北省人事厅、教育厅、省尊师重教联合会2000)

  孝感市名校长(首批)(孝感市教育局2004)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省"优秀辅导教师"(1994、1995)

  (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国家级"优秀辅导员"(1998、1999)

  湖北省骨干教师培训证(湖北省教育厅2001)

  孝感市中小学教师学科带头人(首批)(孝感市教育局1998)

  应城市青年技术学术带头人(中共应城市委组织部2000)

  应城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中共应城市委组织部2006)

  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中学校长工作研究会,会员

  湖北省中小学校长协会,理事

  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学校协作会,副理事长

  湖北省教育厅干部培训中心,特聘教师

  中共孝感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

  第六、七届应城市人大代表, 人大常委会委员

  应城市优秀人才协会,理事长

  主要教科研

  1995-1997年参入省级课题"数学与思想方法"的研究,已结题,

  协助主持人编著《思维优化与教学创见》文集第二卷。

  2000-2003年主持省级课题中学历史"情景-研究性学习",现己结题,

  并荣获:鄂教科规成字2003003号成果证书。

  2004年《 湖北省中学历史"情景-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获湖北省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著作类奖。

  2002-2003年主持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基础课题《试论优质高中可综合性办学》,并完成了研究报告,其研究成果被推广,论文被多家报刊杂志发表。

  2001-2005年主持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自主发展研究";结题报告《农村普通高中学生自主发展研究》发表在《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宝库)》,荣获优秀论文和著作证书 (证书编号:JY6-185),并享有著作权、署名权。

  2005年湖北省教育厅干部培训中心课题(独立)

  《农村初中德育现状及提高德育实效的管理对策》,完成研究性报告。

  2006年湖北省教育厅干部培训中心课题(独立)

  《农村普通高中的办学现状及出路》,完成研究性报告。

  2006年湖北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校长学校同发展》课题研究中心核心成员之一(教育厅干部培训中心)。

  2005年湖北省中小学校长协会,校长论坛:实施分层教学,打破教育"瓶颈"

  2006年湖北省中小学校长协会第一届年会,校长论坛:走创新之路,促和谐发展

  主要专箸和论文:

  《高中数学复习讲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副主编)。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丛书(《人民出版社》编委,编写《树立校园大课堂观念》)。

  《构造法解数学题》(《中国物质出版社》编委,编写《几何杂题的构造性解法》)。

  《中学数学学习指南》(《中国物质出版社》副主编)。

  《自主学.创新练--高中课堂》丛书分册主编。

  《高中数学.课与练》(《中国气象出版社》编委)。

  《也谈逆向思维的解题策略》获湖北省论文一等奖。

  《分类教学的尝试》获湖北省论文一等奖。

  《更新观念,适应教育发展》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论文二等奖。

  《试论优质高中可综合性办学》发表在《湖北教育科学》上。

  《关于学校观的再认识》发表在《湖北教育》上。

  《校长教育思想对学校的作用》发表在《湖北日报》CN42-001.20070412第11版和《中国21世纪基础教育网》上。

  《对校长角色的正确认识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发表在《湖北教育》上。

  《关于校本课程实施的思考》发表在《世界教育信息》上。

  《实施分层教学,走出教育"瓶颈"》发表在《中国当代教育》上。并获湖北省教育学会奖。

  《更新观念,促进教育发展》发表在《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选集》上。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自主发展研究》发表在《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宝库)》。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推进优质高中综合性办学》发表在《湖北教育》上。

  《走创新之路,促校园和谐》发表在《教育管理》CN42-1624/Go,《学习月刊》CN42-1095/D和新课程研究与实践丛书《湖北省名校长办学思想录》,湖北省中学校长首届学术年会《三峡大学网》及《孝感日报》CN42-0011.20070304上。

  《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发表在《中学数学学习》上。

  《多面体,旋转体》发表在《数学通讯》上。

  《多方联想,寻求解题新途径》发表在《中学数学学习》上。

  《树立校园大课堂观念》发表在《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丛书上。

  《关于学校发展观的"三维"思考》发表在《人民满意教育》丛书上。

  《校长的教育思想是学校发展之魂》发表在《湖北校长网》和《孝感日报》上。

  《楚天新星》发表在《孝感日报》上。

  《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本》发表在《我读教育》及《孝感日报》上

  《生活与教育感悟录》发表在《孝感日报》上。

  《高考最后冲刺阶段复习建议》发表在《孝感日报》CN42-0011.20070429教育天地上。

  《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发表在《孝感日报》CN42-0011.20080217治校方略上。

  《教师是精神生活的创造者》发表在《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网站》上。

  《校长观念与学校发展》(湖北省中学校长岗位培训班)

  其它媒体发表或交流的论文

  《特色教学,促进普通高中优质高效地发展》

  《领会新理念,建构新思维,促进教育新发展》

  《班级"三创"自主成人,教学"三分"人人成才》

  《观念创新是现代学校发展之起点》

  《校本培训之我见---个人反思,同伴交流 ,专业引领》

  《立足科研,科学管理,打造学校教育新品牌》等。

柴时钟相关资讯:

【柴时钟】同名的人物

猜你感兴趣

柴姓名人

专家学者

本网站收集的部分内容均为各种已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本站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弘扬正能量的平台。
如发现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幸运信息网 www.21hube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10185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