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世纪名人网 > 名医风采 > 王拥军

王拥军:神经病学专家

王拥军

  王拥军,1962年9月2日出生于河北邯郸,神经病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神经病学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控制中心主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拥军于1982年从河北医学院医疗系毕业,1989年从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专业毕业,1999年至2000年在美国阿肯色医科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回国后进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工作,先后担任副院长、常务副院长;2015年入选北京学者,2020年担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2020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2023年担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工作专家组神经内科组长。

  王拥军在中国国内率先推广卒中单元,牵头发布中国第一部脑血管病指南和行业标准,建立了第一个适用于中国人群的脑血管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分型,将规范化诊疗技术体系推广至全国2500余家医院,先后在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治疗新方法的创立、精准治疗方案的建立和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的创建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研究成果。这些新技术、新模式的提出和实施,使得脑血管病的病死率相对降低39%。他紧密围绕临床需求开展临床研究,明确提出中国脑血管病适宜且需重点干预人群是“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并创造性提出抗血小板治疗的新方法,即在发病后24小时的时间窗内,启动中低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靶点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短程应用21天(简称为CHANCE新方法),多靶点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新技术,使高危患者卒中复发风险显著下降32%,且未增加出血风险。成果发表在医学领域顶级杂志NEJM,入选该杂志“2013年度国际医学领域重大进展”和Lancet Neurology“国际脑血管病领域年度八大进展”,改写了中美英等多国指南和教科书,成为国际脑血管病领域预防复发的主要药物基石之一。

  王拥军发现氯吡格雷在人体内代谢与CYP2C19基因表型显著相关,基因表型正常患者应用上述新技术,获益可额外增加17%,被评为国际脑血管病领域年度五大进展之一。王拥军应用药物基因组学技术,发现ABCB1等系列关键基因的表型差异显著影响CHANCE新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成果发表在JAMA、JAMA Neurology和Circulation等杂志,入选Nature Reviews Neurology“脑血管病领域2016年度五大进展”,被抗血小板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奠基人Tabassome Simon教授评价为引领“精准治疗时代”的到来。基于上述成果开发的快速基因检测技术已实现产业转化并申请专利。

  王拥军致力于建立和健全符合中国国情的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建立覆盖大陆所有省份的质控监测医院和社区监测网络,开展中国脑血管病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医疗质量监测数据分析,发现脑血管病医疗质量等诸多“短板”,制定了多层次综合干预措施,通过提升上述指标的临床执行率使脑血管病患者1年复发风险相对下降28%,致残风险相对下降26%,成果发表在JAMA,被评价为是“基于循证证据的医疗质量改进成就的最佳代表”。

  王拥军担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先后作为科技部脑血管病和重大慢病领域专家组组长,制定国家慢病防控战略规划,为中国重大慢病特别是脑血管病防控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王拥军自1994年开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完成了颈动脉粥样硬化客观定量评价;1998年发起并组织了北京神经病学学术沙龙,出版了中国第一部脑血管病临床指南;2001年建立了国内第一家标准化卒中单元;2002-2005年完成了“北京市组织化卒中防治系统”的研究,在全国展开卫生部中国卒中中心培训项目的研究及实施;主持成立卫生部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启动脑血管病诊疗技术规范化应用“金桥工程”;同时,受科技部委托,作为编写专家组组长负责组织编写十三五“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研发计划的实施方案和指南。

【王拥军】同名的人物

猜你感兴趣

王姓名人

名医风采

同年(1962年)出生的名人

本网站收集的部分内容均为各种已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本站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弘扬正能量的平台。
如发现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幸运信息网 www.21hube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10185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