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世纪名人网 > 文化艺术 > 汪敦银

汪敦银:黄石市书协原副主席

  汪敦银,男,1964年生,湖北大冶人,中国书协会员、黄石市书协副主席。被中国文联中国书协评为“第二届文质兼美全国优秀基层书法家”。作品《重读抗战家书》由中国人民抗日纪念馆收藏;“民族脊梁”全国名家迎庆十九大书法作品,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大冶市政协委员、大冶市第一、二届十大文化名人。

  《中国书法论坛》中书法大家这样评价他:“他的小楷,严谨中飞扬着洒脱,灵动中充溢自信。他的小楷,随意却不粗野,豪放中蕴含儒雅。他的小楷,如武功高深的饱学之士,如迎风而立的俊朗书生。”

  出生于汪仁镇章畈村的汪敦银,其写字情缘要追溯到幼儿时期。那时他的父亲是生产队的一名会计。在生产队做帐时,父亲怕儿子纠缠自己,常给他一张废纸和一支旧笔,让他坐在地上涂鸦。有了纸和笔,他不再纠缠父亲了,在纸上一五一十地写写画画,只是没人看得出写画的是什么。父亲见他那个认真劲,得空了便教他,他最先写会的就是 “毛主席万岁”。在读小学时,每当一下课,他总是第一个冲上讲台抢老师掉下来的粉笔头,然后到处写字。

  高考落榜后,汪敦银回到村里,当了一名农民。由于家里困难,他就以树枝代笔,以地、墙作纸,在上面练字。后来,父亲为他在镇水泥厂里谋到一个苦差事——拉板车。他将厂里报废的纸质水泥袋子收起来,然后拿回宿舍练字。水泥厂领导看到他对写字这样痴迷,就分配他当库房保管员,兼宣传员,他如鱼得水,不但将库房管理得井井有条,还将厂里的黑扳报、宣传栏办得红红火火。厂领导很高兴,每月给他报销一刀宣纸。

  慢慢地,汪敦银的字有了一些影响,村里红白喜事,都要请他去写对联。他还应邀为《黄石日报》、《湖北日报》、湖南《青年人》杂志等报刊题写了一些专栏名称,如“西塞山”、“青年人”等。不久,水泥厂领导安排他到武汉办事处,从事销售工作。在武汉,他得知黄鹤楼书画社开办了一个书画培训班,立即报名参加了。刚进去的时候,他是全班倒数第一;一年后毕业,他将名次倒了过来。之后,他又转入中国书法函大武汉分校学习三年,在那里认识了许多当代书法大家,在和大家的交流学习中,汪敦银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基础。

  1989年,镇水泥厂效益不好,汪敦银重新回到村里,一家的生活陷入困境。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在汪仁镇上开了一家名为"敦银工艺"的装饰店。从此,汪敦银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养家糊口,开始摆脱贫困。生活压力减轻了,汪敦银对书法追求更加的痴心。他常常一写就是一晚上,越写越兴奋。

  渐渐的,他在书法路上不断取得好成绩:湖北省第六届书法大赛一等奖,湖北省第十四届楚天群星银奖,屈原杯国际书法大赛一等奖,清风墨韵杯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入选西泠印社第二届艺术节首届手卷书法展等等。他的书法还被编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的《书法教程》,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如今的他已是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黄石书协理事,享受大冶市优秀乡土人士津贴。

  书出其境,书如其人。他的书法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形成一种凝重质朴的风格。他的楷书既得晋人宁静冲淡、平和简远的书法精髓,又具乡野旷远质朴、沉稳厚道的田园气息。其行草、行书也有大家章法体势,又具茅舍旷野的憨直放逸,刚健处如沙场挥戟,婀娜处如岸柳扶风,意趣多多。没有厅堂学院的雅气,也没有雕龙刻凤的匠气,更没有刻意变形的做作。它如田野的风、天际的云,出于古法,流于心里。其书法风格之所在,也许在于他的习书过程和所处环境,他以方畦为纸,以束发为笔,以挥汗呕血为墨,以百姓千户为展厅。

  不求名气的他,渐渐的声名在外。原本是农民,只因爱好书法,却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来找他的人络绎不绝,附近乡镇涉及到比较复杂工艺的木刻都会找他。许多祠堂、庙宇的匾额和对联都是他刻的,一些专门从事雕刻的师傅也会来请教他。黄石市团城山公园、儿童公园都有他刻的匾额和对联,他也完成了东方山的弘化禅寺里所有碑牌、匾额、对联及长廊书法。

  书法,在常人眼里,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没有多大联系。然而,让人吃惊的是,山南的小山村里,农民汪敦银,却是凭着一纸、一桌、一椅、一陋室,形单影只。无名墨,无好砚,三元一支勾线笔。数十年,一贯如此。汪敦银用农民的粗糙大手闯进了书法艺术的殿堂,成为活跃在湖北省书法界的一颗明星!

汪敦银相关资讯:

【汪敦银】同名的人物

猜你感兴趣

汪姓名人

文化艺术

同年(1964年)出生的名人

本网站收集的部分内容均为各种已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本站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弘扬正能量的平台。
如发现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幸运信息网 www.21hube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10185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