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世纪名人网 > 道德模范 > 杨宁

杨宁:鞍山市台安县博物馆退休馆员

  杨宁,男,1960年出生,鞍山市台安县博物馆退休馆员,曾荣获中国好人、“辽宁好人·身边好人”、“辽宁公益红人”、第七届鞍山市道德模范称号。2007年,杨宁因阅读《抗美援朝抢修铁路史》时发现几位台安籍烈士多年无人亲人认领,便自发开始了一项“事业”——寻找烈士的安葬地,帮烈士“回家”。14年来,杨宁行程上万里,足迹遍布8个省份大大小小烈士陵园200余处、村屯184个,为400余位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找到了亲属。他用双脚穿越千山万水,用无声的行动慰藉英烈,用大爱之举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2020年,人民日报以《辽宁60岁老人辗转8省份 为400多位烈士找到亲人》为题,央视新闻频道以《历时13年 给400多位烈士“找到”家人》为题,分别报道了杨宁老人坚持多年为烈士寻亲的感人事迹。

  有一种坚持,是14载为烈士寻亲

  杨宁退休前在台安县博物馆工作,人们都习惯叫他“老杨”。2007年,在一次文物普查过程中,他偶然走访了多个烈士陵园,听说许多烈士的陵墓几十年来鲜有人来祭扫。“烈士为国家抛洒热血,长眠他乡却无亲人知晓,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杨宁说。当年夏天,老杨在阅读《抗美援朝铁路抢修史》时,发现书中记载了一位叫王朝贵的烈士,其家乡竟然是辽宁省台安县。台安是辽宁的一个小县,台安的一个小战士居然被写入这么厚的书中!老杨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有一种莫名的兴奋。第二天他拿着书来到民政局。经核实,烈士名册上确有王朝贵的名字,具体出生地是桓洞镇东长村。老杨就像烈士英魂附体一样,没作任何思考,骑上那辆“老二八”自行车,挎包里装上一瓶水、一块面包、一袋榨菜,直奔桓洞镇……,后经多方努力,终于找到了烈士王朝贵的女儿。从此,杨宁正式踏上了帮烈士“寻亲”之路。靠着一辆自行车,杨宁遍访省内烈士陵园。“200公里以内,我都骑车前往。”杨宁说,有的烈士陵园不通车,只能靠骑行,沿途还可以走访附近的烈士陵园。路途超过200公里的,他才坐长途客车。寻访往往一去数日,交通费、住宿费都要自理。14年来,杨宁去过200余座烈士陵园,最远曾到过广西,为400余位烈士找到亲属。仅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他就去了不下200次。2013年秋,老杨骑着自行车到邻近的黑山县大虎山镇寻找台安籍烈士的遗迹。辽沈战役有两个阻击战打得极为惨烈,一是塔山,一是黑山,很多战士壮烈牺牲,埋骨战场。在寻找过程中,一位叫张树梅的烈士引起了老杨的注意,因其资料记载比较详细,家乡是台安县桓洞镇祁木村。回来后,老杨积极联系找到了烈士儿子。当得知父亲埋骨大虎山并看到墓地照片时,张德武放声大哭。他告诉老杨,这些年,他们家费尽周折寻找父亲的安葬地,开始听父亲战友回忆好像牺牲在一个叫“大”什么的地方,可能是营口“大石桥”。他多次去大石桥找当地民政局,到各个烈士陵园寻找,都失望而归。后来又有战友说部队一直打到海南岛,很可能牺牲在那里,最后认定父亲葬在海南岛。这次老杨帮助找到父亲安葬地,对老杨千恩万谢、不胜感激。当问及这些年的花销时,杨宁摆摆手说,为烈士寻亲,不提钱。杨宁把在博物馆工作的经验运用到为烈士“寻亲”中,从各地县志以及相关资料中找寻线索。起初,主要关注并查找辽宁籍,特别是鞍山及周边地区烈士。他将烈士信息一一编号,然后逐一核对。“一边是烈士的孤独,一边是烈属苦苦的思念,如果能够准确地将烈士的安葬地告知亲属,也是对他们莫大的安慰。”十几年来,凭借着这份责任和韧劲,杨宁一路前行。

  有一封来信,是109位烈士名单

  2020年3月,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收到一封寻亲信和一本小册子,册子上记录有抗美援朝烈士名字、籍贯等信息。这些信息,杨宁收集整理了5年。5年前,杨宁在走访解放锦州烈士陵园时,听说陵园还安葬着五六百名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这些烈士都是一人一墓,当年立下的墓碑经过几十年的风雨侵蚀,有些已经字迹模糊。杨宁一块一块地查看后,发现贵州籍的烈士十分集中。“我把墓碑上的名字和籍贯一一记录下来,再找来陵园的原始记录核对。”杨宁说,“当年打仗时,锦州地区有野战医院,大量受伤的战士从前线运到这里,有些因伤势过重去世了,很多原始记录可能都是战士在弥留之际口述的,有的还混杂着方言,导致记录下的文字可能是同音字,甚至是不准确的,需要反复推敲。”如果是辽宁地区的烈士,杨宁会马上行动,到烈士家乡拜访当地民政部门或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继续核对原籍地登记的烈士信息,再据此寻找烈士家属。可贵州对于当时的杨宁来说,太远了。“面对行政区域划分的变更、不尽准确的信息、陌生的环境,我只能暂时把信息整理好,等待时机。”杨宁说。在接到杨宁的来信后,贵州调动了全省有关部门及媒体力量,查阅文献、调查走访,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最终确认了109位烈士的名字,找到了20位烈士的家属。“这是我们第一次集中找到这么多烈士的家属,要感谢杨宁这样的志愿者。”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副厅长卢刚说。

  有一份情谊,是亲人般的守候

  每一次找到烈士家属,杨宁都要陪同他们前往烈士陵园祭拜。一个老旧的黑色公文包,杨宁随身不离,里面装满了照片和纸质文档。照片有1000多张,都是杨宁拍摄的烈士墓和烈属。每一张照片,杨宁都能讲出一串故事,准确地叫出照片上烈属的名字。几摞纸质文档,按陵园分类,打印着烈士的详细信息。杨宁说:“每一位烈士和烈属,都像是我的亲人。”每一次找到烈士家属,杨宁都要陪同他们前往烈士陵园祭拜。2014年,杨宁在长春市革命烈士陵园寻找烈士信息时,偶然看到“李继堂”3个字,他顿住了。了解到李继堂的籍贯是辽宁后,杨宁立刻跨越大半个长春,到市民政局档案中查询。几万人的名单,3个多小时,杨宁终于在重伤员档案发黄的卡片上印证了他的记忆:李继堂,辽宁台安县黄沙坨镇新发村人。他连夜坐火车往家赶,第二天一大早,在县民政局的档案材料里再次确认后,他骑上自行车赶往新发村,终于在附近的侯家屯找到李继堂的小侄女。在烈士胡明许的墓前,侄子胡炳发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告叔信》,向他报告家中的情况:“儿辈兄弟姐妹14人,孙辈15人,重孙辈胡姓5人(义务兵一人),全家都身体健康,一切均顺,放心吧!”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杨宁也会跟着感动不已。每找到一位烈士亲人老杨就受到一次心灵的震撼,扫墓时烈士亲人哭得撕心裂肺,念叨着父母如何思念儿子,妻子怎样企盼丈夫,子女苦寻父亲安葬地。老杨也在一旁默默流泪,好像战场上又取得一次胜利,既为牺牲的战友悲伤,又为胜利而欢愉。

  老杨的家简陋得有些寒酸,除了墙上挂着两排镶嵌在镜框里烈士家人赠送给他的军功章、纪念章外,可谓陈设简陋。唯一不缺的是写着各种文字的锦旗,但他不挂,卷起放在床下。在各地寻访时,常有人问起,“大老远跑来,你是烈士什么人啊?”杨宁回答说:“是亲人,起初是为了方便,久而久之,就真把自己当成了他们的亲人。”

杨宁相关资讯:

  • 第九届辽宁省道德模范

    【杨宁】同名的人物

    猜你感兴趣

    杨姓名人

    道德模范

    同年(1960年)出生的名人

    本网站收集的部分内容均为各种已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本站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弘扬正能量的平台。
    如发现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幸运信息网 www.21hube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10185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