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世纪名人网 > 身边好人 > 爱心助学队

爱心助学队

  今年7月5日,徐州报业传媒集团爱心助学志愿服务活动按照惯例再次启动了。这已是报业集团举办这项活动的第9个年头。  

  8年助学之路,发端于一个偶然的事件,运作于一套系统的机制,激发出一串强烈的效应,呈现出一种自然的常态,锻造出一个闪亮的品牌。

  8年助学之路,是一个肩负责任之路,是一个拓展责任之路,更是一个升华责任之路。

  8年助学之路,是一个汇聚爱心之路,是一个崇尚道德之路,也是一个打造品牌之路。

  一个事件:激发党报责任感

  2004年7月的一天,贫困生李虎振刚刚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家里好不容易为他积攒多年的1万多元学费被盗。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所属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合力对此进行了重点报道,呼吁社会为李虎振提供帮助。市民的爱心像潮水般涌向李虎振,仅3天,李虎振的学费就解决了。

  报社迅速扩大救助范围,呼吁社会向更多的“李虎振”奉献爱心。不到一个月就募捐12万元,并成功资助24名贫困大学生入学。

  意外的收获,让集团主要领导认识到,党报就要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就要为党分忧,为群众解难。集团党委决定,今后每年开展一次助学活动,将爱的火种不断传播下去。2005年7月,集团第二轮爱心助学活动启动……

  于是每年的七八月间,由社长亲自挂帅的集团爱心助学志愿服务队办公室,运作自如。由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的编采强手组成特别报道组,集中发稿,报网融合、内外互动,舆论强势凸显。助学活动的关注度不断攀升,影响力不断扩大,美誉度不断升级。

  8年来,爱心助学活动共募集善款792万元,使1271名贫困学子圆梦。在徐州市慈善总会设立了爱心助学基金,随时对特困学子进行爱心资助。其中,有174名贫困学子获得了“一帮一”的结对帮扶资助。资助人中有企业家,也有工薪者,有机关干部,也有下岗工人,有学校教师,也有普通农民。小到8岁孩童,大到84岁老人。

  一串效应:谱写和谐新效应

  那是一群自强不息的孩子。他们或失去亲人,或家庭贫困,或困难重重,或忍苦负重……面对命运的磨难,他们早早地担当起家庭的责任,一边操劳持家,一边刻苦学习,终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看着他们的报道,读着他们的经历,市民感动了,温情升腾了,爱心凝聚了:“我们愿为这样的孩子出把力!”——助学的聚合效应,让越来越多的市民、企业、部门加入这一行列。

  助学活动年年搞,年年特色各不同。一帮一结对、助学一元捐、励志报告会、放飞千纸鹤、自强学子评选、助学网站开通、寒门学子寻访、助学慈善晚会、受助生俱乐部、爱心行李认捐、爱心车票捐赠、报纸零售一日捐、助学活动图片展、助学晚会进社区、爱心寄语短信助学、助学奖学金设立……这就是爱心助学的徐州特色,这就是独具徐州特色的爱心助学。助学活动也因此多姿多彩,高潮迭起,魅力无穷。——助学的创新效应,为爱心活动增添了无尽的活力。

  有的受助学生毅然将多余的善款捐助给其他贫困生,有的受助学生在大学里积极参与当地的社会公益活动且受到学校和当地表彰,有的受助学生将自己的奖学金让给更为困难的同学,有的受助学生将毕业后首月工资捐给爱心助学基金……——助学的反哺效应,让爱心不断延续,真情不断传递。

  受那么多市民、单位爱心助学的感染,一些外国友人也加入到助学大军中来了。曾受到过徐州市民热情帮助的中国矿业大学外教、来自澳大利亚的莫里斯·詹姆斯先生就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他说,参加爱心助学算是对中国人民的一点回报。——助学的浸润效应,覆盖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已超越了国界,超越了助学本身。

  聚合效应、创新效应、反哺效应、浸润效应,让真情在每时每刻跳动,让爱心在这片土地上涌动,让信念在市民之间互动,让和谐在城市每个角落律动。四种效应的交融叠加,营造了浓郁的和谐氛围,迸发出不竭的力量,推动着公民意识的增强,谱写着文明和谐的新乐章。

  一种常态:呈现责任“生态链”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些变化中,社会思想和意识形态表现出多元化的格局。面对这种复杂的格局,一个具有责任感的主流媒体,有责任担当起培育社会责任的神圣使命。

  这些年来,报社还将爱心助学作为推进社会的责任建设、提升徐州市民责任意识的有力抓手。经过8年的不断实践,苦心经营,精心打造,如今,报社的助学活动在徐州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呈现出的,是一条由内到外、由城市到乡村、由个人到群体的责任“生态链”。助学活动为城市道德的培养、市民责任的培育搭建了良好平台,营造了浓厚的氛围,注入了无尽的活力,呈现出可喜的景象。

  报社员工都将其当作一种自觉行动,视作一次精气神充电,当成一番“走转改”磨炼。

  基金成员单位主动捐款已成常态。基金成员单位是助学资金来源的主体,近20家成员单位每年都捐出巨额资金。现在,活动启动时,成员单位都会这样表态:资金早已备好,我们继续参加。有的基金单位几年来的捐款已近百万元,成为活动中的助学“大户”。

  市民奉献爱心已成常态。每年不到7月,很多市民就来信来电询问:“报社的助学活动啥时启动?”活动开始后,热心市民接踵而至,捐款从几元到几万元不等,许多人来了就捐,捐完便走,不留姓名、不留单位、不求报道,来去匆匆。有的市民年年活动年年捐款,年年捐款都要增加,成为助学的常客。

  常态凝聚着爱意,常态拓展着责任,常态渗透着力量,常态描摹出动人的城市表情,努力为构建有责任的城市、有道德的城市贡献力量。

  一个品牌:熔铸社会“正能量”

  对于徐州百姓来说,爱心助学已经超越了活动本身,人们已经不再简单地把它看作是一项简单的活动,而是当作一种期盼,一种诉求,一种慰藉,一种责任,一种道德的体现。——爱心助学已经成为百姓心中的品牌。

  对于上级领导来说,助学活动也同样受到关注。2007年8月4日,时任徐州市委书记的徐鸣(现任江苏省副省长)同志带头捐款,资助贫困学子1000元学费。并亲笔致信报社。信中说:“你们开展的2007?温情徐州爱心助学活动很有意义。……你们的爱心助学活动,为贫困大学生与社会爱心人士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既有助于解决贫困家庭子女上学的困难,也在我们这个城市进一步弘扬了温情与爱心。”——爱心助学活动已经成为领导心中的品牌。

  对于新闻同行来说,每次莅临徐州,同行之间除探讨新闻业务、管理机制之外,交流最多的便是徐州的爱心助学,有的同行来到后,便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我们就是冲着徐州的爱心助学来的。”——爱心助学已经成为同行心中的品牌。

  8年来,爱心助学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2008年,活动被收入《中华慈善年鉴》,并入选徐州市“十大文明创建服务品牌”。2011年入围首届“徐州慈善奖”,被徐州市政府授予“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新华日报》、《国际日报》及一些知名网站等都曾聚焦爱心助学活动。今年7月20日,人民日报专题报道了集团8年助学活动的事迹。2009年第10期《中国记者》从专业媒体的角度专门推介了徐州报业传媒集团爱心助学之路的特色和经验;《国际日报》多次以整版篇幅予以全方位、立体式报道,让国际友人体味到徐州人民的真情,看到了徐州城市的“名片”,领略了徐州精神的魅力。——爱心助学已经成为徐州城市的品牌。

  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刘明说:“注重道德理念的培养,是我们8年来开展爱心助学活动的有力抓手。如今,这种社会的‘正能量’,已融入城市的血脉,进而凝聚起不竭的力量,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爱心助学队相关资讯:

【爱心助学队】同名的人物

猜你感兴趣

爱姓名人

身边好人

本网站收集的部分内容均为各种已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本站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弘扬正能量的平台。
如发现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幸运信息网 www.21hube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10185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