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世纪名人网 > 身边好人 > 杨文华

杨文华

  高邮市临泽镇朱堆村位于兴化、高邮、宝应三县市交界处,是苏中知名的革命老区。战争年代,这里曾发生过几次大的战役,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古老的土地。2012年9月19日,近2000名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朱堆革命烈士陵园落成仪式,人们对为之付出辛劳的杨文华投去敬佩的目光。

  今年67岁的杨文华是土生土长的朱堆人,从小常听村里的老人们讲革命先烈奋不顾身、英勇战斗的事迹,耳濡目染之下他养成了不屈不挠、乐于奉献的高尚品质,深受乡邻们的信任。从1987年到1990年,他连续四年获得“江苏省明星企业家”荣誉称号,1987年被评为省劳模。

  杨文华退休后,有一件事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虽然省革命烈士英名录登记在册的在朱堆这块土地上献身的革命烈士有19位之多,但在朱堆却没有一处像样的纪念场所。他常想,如今我们已经步入小康社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作为后辈应当常存感恩之心,为革命先烈树碑立传,以告慰英烈在天之灵,让他们的精神发扬光大,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说干就干,杨文华立即着手为烈士树碑立传。这项工作一开始就碰到了“拦路虎”:这些烈士生前来自四面八方,加上年代久远,搜集到的生平事迹材料非常贫乏。这难不倒杨文华。他凭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犟劲,到处奔走,收集材料。去年夏天,患糖尿病多年的杨文华忍着病痛折磨,冒着高温酷暑,自带干粮和路费,先后赶赴南通、海安、东台、兴化、宝应、高邮等地的民政、党史、档案等部门,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觅踪迹,查核史实,摘抄复印了大量资料。遇到有价值的线索,他立即追访下去,到烈士家乡走村串户,一一拜访烈士的亲属和知情人,挖掘、收集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回来后,他顾不上休息,本着对历史负责、对烈士负责、对后人负责的严谨作风,马不停蹄地对所收集的资料仔细推敲,反复斟酌,整理和撰写了近两万字的材料。这些内容翔实、很有见地的材料,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教材。

  杨文华知道,为烈士树碑立传,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才能成功。为此,杨文华牵头成立了由5名村组老干部组成的朱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筹建小组,吸纳了143名志愿者,发放倡议书500多份。在村民代表大会上,他一番慷慨激昂、入情入理的讲话,深深地打动了在场每个人的心。为了筹措建设资金,杨文华带头捐助1000元,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从在外成功人士到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从村组干部到普通村民;从年近90岁的老人到在校大学生,纷纷解囊相助,其情其景令人感动,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杨文华等先后募集资金4万多元。在施工过程中,村民们自发来到工地挑砂填土、搬砖运石,义务帮工80多个工日。

  杨文华明白村民们的信任既是压力,更是动力。于是,他与筹建小组人员分头勘察选址、办理土地征用手续、设计图纸和购买建筑材料,四处奔波,全心投入,可谓磨破了嘴、跑断了腿、操碎了心。有付出必有收获,烈士陵园终于建成。整个陵园占地7.5亩,规划用地16亩,高3米、宽90厘米的纪念碑上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碑体东西两侧雕刻着高90厘米的微型长城图案,寓意“固我钢铁长城”,微型长城图案两旁的花坛和道路状如“八一”字样,19个烈士墓规格统一、排列有序,新栽的松柏翠绿欲滴,东侧有一石刻《烈士碑记》。俯瞰陵园整体构造,酷似党徽图案标志的镰刀与铁锤。设计精致大方,令人肃然起敬。

  子婴河畔,军民鱼水情谊长;芦苇深处,烈士光辉照千秋。杨文华并没有止步于建设烈士陵园,目前他正在筹划2015年8月1日前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建烈士纪念馆、农民民俗博物馆,着力打造红色教育的精品。

杨文华相关资讯:

【杨文华】同名的人物

猜你感兴趣

杨姓名人

身边好人

本网站收集的部分内容均为各种已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本站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弘扬正能量的平台。
如发现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幸运信息网 www.21hube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10185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