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世纪名人网 > 身边好人 > 朱兴清

朱兴清:常州市钟楼区怀德苑社区居民

  朱兴清,男,1956年7月生,常州市钟楼区怀德苑社区居民。

  朱兴清一直热衷慈善事业,按照他的话说,就是他要与社会建一根精神“脐带”,为此制定了个人捐赠的“53211”计划。按照他的意思,这里每一个数字都有着深刻的含义。“5”谐音为“吾”、“我”、“我们”,引申为团队、家庭;“3”代表一个三口之家,顶梁柱按3%的比例;“2”引申为“仅”,贤内助按2%的比例; “1”引申为“一点滴”,参与人按1%的比例。“53211”代表着他们一家三口对待公益的心,不图轰轰烈烈,贵在长长久久。

  朱兴清在1976年应征入伍,1984年,其所在部队奉命南下,赴滇对越作战,他在枪林弹雨中,亲眼目睹了3位战友的壮烈牺牲,因此,更加感恩生活的的每一天。1986年,朱兴清退役转业回到家乡常州后,成为了一名公务员。但是一直让朱兴清念念不忘的就是战场上牺牲的战友。于是,他想方设法联系上了那3位牺牲战友的家人,每年元旦一过,他都向他们分别汇去一笔爱心款。从当初的每户每次300元,逐步变成500元,1000元,一直都现在,朱兴清都在持续汇款。

  2000年朱兴清因为口腔内下颌骨患造釉细胞瘤退养,妻子也早已退休,儿子在一家旅游公司上班,收入并不高。但是朱兴清一家人始终坚持慈善事业,他们都觉得,帮助别人应该是件很自然的事情,并不需要有多么雄厚的财力。2011年,朱兴清和妻子魏新萍、儿子朱小伟在常州市慈善总会签署“三捐”承诺书,“一捐”就是连续5年每年向慈善总会捐赠人民币1万元,目前5万元人民币已经捐赠完毕;“二捐”就是一家3人分别从各自的养老金或者薪酬中,每月按3%,2%,1%的比例,转给慈善总会基金专户,并随着养老金的调高而增加,一直持续到老两口生命终止。“三捐”是等到我市地铁一号线开通后,捐出沿线一个20多平方米的商铺,以此为载体运作公益项目。朱兴清准备将这个店铺打造为类似南京的“爱心书吧”,可以供来往的市民借阅,为此,朱兴清还跑了趟南京,学习人家的模式,在常州也是多方打听相关做法。朱兴清也是自《慈善法》出台后,常州市首个捐赠不动产的个人。

  在他看来,这样的捐赠方式是自己独到的创新。朱兴清认为,采取将养老金和工资支付银行的卡号与慈善总会的基金专户账号对接,通过第三方机构衔接,能充分体现捐赠人的意愿,方便了自己,也方便了他人。而一间沿街店铺也像一只“金母鸡”一般,发挥自己的影响,在社会中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他说:“有生之年“哺养”的小“金母鸡”,在“百年”之后,仍会有慈善机构,众多爱心人士在关注着,微公益、小善举终将汇成大爱心。”

  2011年,夫妻俩还到市红十字会,办理了志愿捐献遗体、器官、角膜的登记手续,朱兴清认为,人活一世,什么也不带走,不要说金钱是身外之物,就算自己的遗体和器官,也是如此,只要他们还有用,就应该让他们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2011年10月,朱兴清的儿子朱小伟结婚了。家人在第一时间就将做慈善(三捐款),公益(三捐献)的义举告诉儿媳方婷婷,儿媳对家人的义举感到非常自豪。2012年—2015年,方婷婷也连续四次和家人一起到市慈善总会参加捐赠,受到市慈善总会领导、工作人员的点赞。

  2016年6月,朱兴清为了能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他又开始着手新的慈善事业,免费为社区的张贴栏做报刊连载展示。他准备把报刊中好的栏目搜集起来,连载起来,并跟大家分享,让更多的人受益,他已经坚持收集报刊特色栏目两年多的时间,并对这些栏目进行裁剪后归档分类,久而久之,每个栏目都像一本书一样,可读性非常之强。他的想法得到了社区的大力支持,社区拿出了两块报刊栏,定期展示这些内容,并且半月更换一期,社区还特别把社区所属的阅读室交给他打理,更加便于他收集报刊。

  朱兴清的慈善捐赠,先后被常州日报、常州晚报、扬子晚报等知名媒体报道,赢得社会的高度赞同。

朱兴清相关资讯:

【朱兴清】同名的人物

猜你感兴趣

朱姓名人

身边好人

同年(1956年)出生的名人

本网站收集的部分内容均为各种已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本站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弘扬正能量的平台。
如发现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幸运信息网 www.21hube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10185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