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世纪名人网 > 专家学者 > 胡振华

胡振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常务副主任

胡振华

  胡振华,女,1982年3月生,汉族,山东青岛市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常务副主任、研究员。

  胡振华,基金委优青,北京市杰青,中科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自加入中科院自动化所以来,紧扣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需求,长期工作在科研一线。尤其针对恶性肿瘤微小病灶检测难的临床挑战,基于信息技术,开展了活体光学分子影像系列原创性、前沿性研究,最终将理论成果应用于临床手术导航,形成了“成像方法—成像系统—临床应用—产业推广”的全链条工作。主要学术成绩如下:

  在成像方法方面,针对恶性肿瘤微小病灶难以准确定位的问题,提出了以基于光源光谱分布特性的近红外二区荧光断层成像方法为代表的多种活体光学分子成像新方法,显著提高了微小病灶的定位精度达到亚毫米级。与现有近红外一区荧光断层成像方法相比,重建误差降低了 70%。相关工作分别发表在 IEEE系列、光学 OSA系列等权威学术期刊上。并获得美国工程院院士 Simon Cherry 教授等的“国际首次 (First)”评价。这些新方法的建立是信息技术在影像医学上的新突破,为后续其在生物医学及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在成像系统方面,针对恶性肿瘤微小病灶难以被高灵敏检测的问题,在上述成像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术中近红外二区三通道融合荧光分子成像系统为代表的多种活体光学分子成像新系统,显著提升了成像灵敏度至飞摩尔级。相关工作分别发表在 IEEE系列、工程技术系列、光学OSA系列等权威期刊上。这些系统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等技术特征,具备极强的临床推广价值及应用前景。

  在临床应用方面,针对临床上肿瘤患者术中微小病灶难以被有效检测的难题,通过上述成像方法的原始创新与成像系统性能的突破,在国际上率先将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功用于临床研究与应用, 显著提高了微小病灶的术中检出率,较现有临床常用的近红外一区荧光成像方法提高 10%,可在术中检测到现有影像方法(术前 CT、MRI、B超等)以及术中医生视诊、触诊难以发现的肝癌微小病灶及残余病灶,发现并论证了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在临床上的重要技术优点及广泛应用前景。相关工作发表在国际生物医学工程顶刊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得到主编专题评述及多位国际著名专家的“国际首次(first-in-human)”评价,助力我国肿瘤精准诊疗领域由“跟跑”实现“领跑”。此外,深入开展了以临床胶质瘤、肾癌为代表的成像新应用,显著增强了患者术中微小病灶的检测能力,改变了临床手术决策,降低术后复发,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

  在产业推广方面,授权美国和国家发明专利 7项,并在技术方面立项一项团体标准,推动技术标准化的建立。部分技术经知识产权评估作价转移至北京数字精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产业化, 用于医疗器械认证申请,已获 1项欧盟 CE注册证和 2项 NMPA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已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全国十余家三甲医院开展临床应用,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实现了从国际首次临床应用、典型应用、行业应用到规模应用,真正解决临床问题,造福病人。

  另外,申请人任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以来,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团队在“源于临床高于临床、回归临床”理念的指导下,开展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基础技术开发及临床诊疗转化研究,为临床精准诊疗提供国际领先的高科技手段, 为健康中国的实现助力。同时,申请人作为自动化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积极为研究所的发展建言献策,并参与宣传普及分子影像及人工智能相关的健康知识,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总之,申请人长期坚守科研初心,立足基础研究开展临床应用,通过医工结合,研发新一代分子影像技术,为我国在光学活体分子影像领域从“跟跑”到“领跑”贡献自己的力量。

胡振华相关资讯:

【胡振华】同名的人物

猜你感兴趣

胡姓名人

专家学者

同年(1982年)出生的名人

本网站收集的部分内容均为各种已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本站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弘扬正能量的平台。
如发现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幸运信息网 www.21hube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10185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