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世纪名人网 > 师德楷模 > 郑刚

郑刚:天津大学副校长

郑刚

  郑刚,男,1967年4月生,汉族,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中共党员。天津大学副校长、教授。

  郑刚,天津大学教授,是一位岩土工程专家,他在 30 年的科研历程中,不知疲倦地挖掘探 索,用创新提升基建品质,用科技创造优质工程,开拓出了一条引领岩土工程通向安全和绿色的隧 道。

  一、 强基,破解岩土工程安全密码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向地下最深、最软、最松的地方要安全,郑刚提出和发展了“岩土工程整 体安全性理论”,保障我国软土地区高铁、隧道、道路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我国约一半以上的基础设施位于软土地区,而软土地区的岩土工程是公认的高风险、高难度的工程领域。在我国城市 化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地铁隧道倒塌、建筑基坑失稳等岩土工程事故,往往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 和财产损失。

  郑刚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城市发展的“拦路虎”,这源于郑刚的科研理念:要做顶天立地的科研,顶天就是要有理论高度,立地就是要紧盯重大需求。新入门的弟子往往很快就能发现老师是个 爱讲“故事”的人,只不过故事并不精彩,反而很沉痛。例如,地铁二号线盾构事故; Z1 线车站险情……郑刚会讲现场,也会讲自己作为专家组组长指挥抢险,连续工作数天不眠不休;会讲他进 入漏水漏砂的隧道中冒险查探险情,为制定抢险方案获得一手资料。学生们懂得老师的用心良苦:岩土人这份看似不光鲜的“地下”工作却是建筑安全的基石,用理论和技术强基是岩土人的科研价 值所在。 正是一次次这样的经历带给郑刚的冲击,让他意识到必须从理论上找到根源,防患于未然!查资料、跑现场、做计算……一个个不眠之夜,一点点挖掘问题的根源,历经二十多年的积 淀,郑刚提出和发展“岩土工程整体安全性理论”,建立了从整体上多层次、多元评价岩土工程安全性的方法。如今,由这项理论形成的国家与行业相关技术标准已有四本,保障了我国软土地区高 铁、隧道、道路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相关技术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3 项,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基于岩土工程整体安全的领先研究,郑刚成为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系统性能委员会创始主席,为我国在该领域的影响力和领导力作出了贡献。

  二、 创新,优化基坑发现低碳之美

  在郑刚课题组的办公室入口处贴着一幅座右铭: “不懈提升岩土工程品质,创新引领岩土工程发展”。事实上,这也是郑刚一直努力的方向。

  在我国,建材生产碳排放占全国总碳排放的 28%,建筑工程节材降耗对减少碳排放具有重大意义。建筑、地铁、综合管廊均涉及基坑工程,而基坑都需要复杂的围护体系以保证安全,耗费大量 混凝土等建材,是名副其实的“碳老虎”。关于低碳基坑的设想,郑刚早在十年前便申请和承担了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基坑工程”,在团队组会上,郑刚不止一次地说“为什么要做低碳创新?老学科要有危机感,创新才能有安全感”。 郑刚敏锐地注意到一个细节:基坑工程支护桩都默认竖直打入。 “何不突破常规,倾斜打入呢? ”结论果然很“美”:结论果然很“美”:发现将部分桩倾斜 10-20 度,与竖直桩组合形成的组合支护结构便可以大幅度提高支挡性能,条件适当时,软土地区地下一层~地下二层甚至更深的基坑可取消水平内支撑,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例如,应用于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项目,所节省材料 等同于一幢 30层建筑的材耗,该技术获得了 2022 年天津市科技进步特等奖,为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贡献了一份力量。采用回灌技术控制地下水,可显著降低基坑地连墙深度,节材降耗,但沿海地区粉土土层公认不易回灌。重重困难却激发出了郑刚勃勃斗志,研发的“沿海地区压力回 灌”“基坑分仓地下水控制”和“双井组合回灌”等系列技术见证了他一路攻关的足迹,该成果最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郑刚相关资讯:

【郑刚】同名的人物

猜你感兴趣

郑姓名人

师德楷模

同年(1967年)出生的名人

本网站收集的部分内容均为各种已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本站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弘扬正能量的平台。
如发现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幸运信息网 www.21hube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10185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