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世纪名人网 > 身边好人 > 刘振荣

刘振荣:中国好人

  刘振荣是阳西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是一名82岁的老党员了。自1994年退休以来,刘振荣连续20多年不顾日晒雨淋,不顾日渐老迈的身体,一年四季奔波在老区,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

  22年心系老区情怀不减

  22年前,刚刚退休的刘振荣没有想到,自己从此往后的路一直与革命老区联系在一起。

  1994年12月的某一天,时任阳西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的陈嵩登门拜访刘振荣,邀请他担任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刘振荣想都没想,便一口答应下来。“陈嵩的到访,是对我个人信任及工作能力的肯定。之所以接受,除了他的诚意,还有我心里对革命老区那份难以割舍的感情。”刘振荣平静地说。

  原来,刘振荣的姑姑是织镇冲口村人,解放前,国民党在撤离时实行“三光”政策,烧了冲口村委会的两条自然村,姑姑家破人亡。这深深地触动着刘振荣,正是窖藏在心中的这份几十年的感情,让刘振荣想为老区做些什么,他便不假思索地接受了陈嵩的邀请,尽管当时的这份工作,连一分钱工资也没有。

  43所老区小学旧貌换新颜

  刘振荣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下村,是去塘口镇同由山小学摸底调查。学校教室是根据旧祠堂改造,房子破旧不堪常常漏雨,简陋的桌子高矮不一,有的甚至只是一块木板,孩子们穿着破旧的衣服,握着短小的铅笔头跟着老师写写划划,眼里流露着对知识的渴望。眼前的场景,让刘振荣十分触动。刘振荣心想,孩子的教育关系到老区的未来,他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改变老区的学校状况。

  自此以后,每去一个老区村落,他便十分留心当地的教育状况。2001年下半年,老区建设促进会开始对阳西县7个革命老区的87间小学进行全面调研。老区小学多建在偏远地区,鲜有公路直达。没通车的地方,只能步行,少则一公里,多则十多公里。此时已68岁的刘振荣,上山下乡,从不言苦,每个月有20多天都奔波在去往山区学校的路上。不到一年时间,刘振荣已完成了对老区小学的全面调研,发现老区一半以上的小学已是危房,墙垣破裂、瓦片稀缺、横梁为杂木,多年未修,虫蛀雨淋,早已腐朽。

  白天顶着烈日下乡,晚上又埋头灯下写材料。同年,一篇关于改造阳西县革命老区小学的报告,出现在省和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办公桌上,引起上级部门的高度关注。最终,43所老区小学开展危房改造,完善硬件设施,进行校园绿化美化,涉及学生16045人,并于2005年全部改造完工。

  180公里崎岖泥路变坦途

  小学改造还未完成,刘振荣又马不停蹄地着手解决农村“行路难”问题。他认为,路不修,要想改变革命老区的贫困状况,几乎是不可能的。

  2004年的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刘振荣到织镇山塘村时,该村村民却愁眉苦脸。村民反映,一条烂路走了几十年,生活出行不便,而村里种植的辣椒、稻谷更是拉不出去,也没有车辆愿意进村收购,只能靠手提肩扛。类似的坑洼泥路,在老区十分常见。刘振荣又开始着手写调研报告,不断地向上级反映情况,最终促成县里出台了改造方案,87个老区行政村,镇通村委会公路289.8公里,计划用8年时间分批改造完成。

  按有关规定,农村道路改造资金补贴为每公里10万元,而老区村多地处偏远山区,路面复杂,工程量大,预算每公里工程造价25万元,资金缺口在一半以上。此外老区经济欠发达,自筹资金难度很大,老区的村干部一个个都拉着刘振荣反映困难。经过实地了解,刘振荣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后,

  省政府提高标准,每公里改造资金增加到15万元。在他的奔走下,2004年以来,阳西革命老区75条村道实现硬底化,180公里崎岖泥路变坦途。

  2006年山塘村水泥路建成通车时,整个山塘村沸腾了。如今山塘村建起了辣椒基地,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的还修起了三四层的小洋房。2015年10月,塘口镇桐油村永丰村道水泥路建成通车后,当地的村民大力发展“沙毛豆”生产基地建设,路通财通,当地农民收入大幅提高。

  在调研农村“行路难”问题的同时,刘振荣还放心不下老区村民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并着手对老区镇卫生院、农村医疗站进行调查。

  如今, 82岁高龄的刘振荣阅读资料已有些吃力,需要戴着老花镜慢慢地看,写报告对于他来说变得越来越吃力、越来越费神,只能写写停停,但他并不想停下在老区行走的步伐。刘振荣说,“只要老区需要,我就不停步,就会去基层走走看看,尽力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难。”

刘振荣相关资讯:

【刘振荣】同名的人物

猜你感兴趣

刘姓名人

身边好人

本网站收集的部分内容均为各种已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本站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弘扬正能量的平台。
如发现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幸运信息网 www.21hube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10185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