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世纪名人网 > 群英荟萃 > 王可春

王可春:威海市经区泊于家村主任

王可春

  王可春,男,1956年3月生,中共党员,威海市经区泊于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经区泊于镇泊于家村是一个只有255户村民却颇有名气的小村。前些年“出名”是因为村里宗族帮派闹不和,村里没有什么收入来源。王可春勇挑重担,把发展集体经济的目光聚焦到了生态农业上,带领村民让一片片无花果和葡萄开始在泊于家村的土地上生长开来,一个又一个采摘园开始在泊于家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由于特色乡村采摘游搞得好、村民福利待遇高,泊于家村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示范村,王可春也成了村民眼里的“牛气书记”。

  主要事迹

  情系群众,勇挑重担下基层

  时光回到2007年,当时的泊于家村是远近闻名的乱村、差村、穷村,村集体不仅一分钱没有,还欠着250万元的外债。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不少人都避之不及。而当镇上找到在外经商多年的王可春时,他皱了皱眉,不是犹豫如何拒绝,而是下决心一定要带领家乡的百姓,走上共同富裕之路。从此,他开启了自己的敬业奉献之路。王可春刚回村里的时候,几个大姓互不服气,不少村民也对这个刚从外地回来的新书记并不看好。按照往年,泊于家村的村干部都换得像走马灯,这次不少人也都等着看这位新书记能在这个欠着外债的村待上多久。

  面对眼前这一堆“烂摊子”,王可春并没有退缩。到村后的头一件事,就是把大伙聚集起来,让每个人都说一说村干部有啥毛病,村里未来怎么发展。不久之后,王可春做出了一个更令人震惊的举措,在当年春节里,村里给每位村民都发放了过节费,每人至少300元,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老党员还额外多发。这不但是泊于家村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也开创了泊于镇的“先河”。这一招,实实在在的稳定了民心,更为他赢得了民心。

  负债多年的村哪里来的钱为村民们发福利呢?回忆起这段往事时,王可春的眼里仿佛泛着光。“当时没敢告诉村民,这钱是我借来的。”当时村里已经穷了许多年,不少人过年过节都舍不得换一件新衣裳,买一份新年货。看到这种情形,王可春的鼻头一酸,他决心,从今年、从现在就要立刻改变村民们的这种生活状况。于是他“东拼西凑”,用尽自己的人脉,彻底把自己的命运与泊于家村的未来绑在一起,为全村借来了这笔福利费,让村民们过上一个幸福年。

  当被问及不担心干不好借的钱需要自己还的时候,王可春潇洒地摇了摇头,“俺村是镇驻地村,发展优势大得很,只要大家心齐干点啥都挣钱。我这次回来就是要带领全村都过上富裕的生活。”些许停顿之后,王可春又缓缓的说道,“其实我做生意30多年,肯定知道哪有稳赚不赔的买卖?干啥都有风险。真要还不上就得自己掏,我这也是想给自己增加点压力,断了自己的后路。”事实证明,这一招的确断了王可春的“后路”,但同时,也为王可春真真正正赢得了支持,切切实实的让百姓感受到了这位村书记的为民之心。

  开拓进取,创新思路抓产业

  要真正改变全村落后的状态,必须从经济发展入手。满腔热血的王可春开始了一条艰难的探索之路。面对着村里没技术、没人才的窘境,王可春深刻的认识到发展工业这条路在泊于家村行不通。通过一遍遍查资料、一趟趟请专家、一遍遍做实验,最终王可春把发展集体经济的目光聚焦到了生态农业上。

  2011年,在王可春的带领下,泊于家村开始集中精力搞采摘园。刚开始,不少村民还存在着畏难情绪,不敢放开步子去干,王可春便耐心的一点一点向大家伙解释,同时邀请专家和村里种地的老把式为村民们进行示范。慢慢的,一片片无花果和葡萄开始在泊于家村的土地上生长开来,一个又一个采摘园开始在泊于家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村民们逐渐尝到了发展休闲采摘的甜头,腰包开始鼓了起来。65岁的村民王传国说: “当年不少人都想不到这位村书记真能干成事,他确实牛气,是他带领我们看到了希望。”

  看着村民们在蔬菜采摘园内忙碌的身影,王可春又陷入了沉思。“光是采摘、垂钓这些基础功能还不够,生态农业的概念还不够突出。”2015年,王可春远赴浙江嘉兴等蜗牛养殖基地多次考察学习后,回村成立了白玉蜗牛养殖生态基地,新建3处高档冬暖大棚开始引入试养。通过蜗牛养殖,能够实现大棚内蔬菜的良性循环,真正凸显生态特色。对着眼前发展“风生水起”的蜗牛养殖基地,王可春自豪的说道,“俺们这个养殖基地,不光能给村里人创收,还是镇上的教育实践基地,经常有学生们到这儿来参观学习。”

  到今天,泊于家村设有草莓采摘区、葡萄采摘区、有机蔬菜采摘区、休闲垂钓区等多个功能区,日接待游客能力超过1000余人,亩均效益达到8500元以上,直接解决就业50余人,人均年收入达20000余元,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以身作则,建起干群“连心桥”

  近几年,随着威海全域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泊于家村面临着征地和拆迁两大难题。要是放在以前,泊于家村早就“炸了窝”,可这两年,村里无论是修路征地还是民房拆迁,都风平浪静,不起波澜。村民们说,“我们有‘牛气’的书记在,我们跟他走。”

  王可春的家人曾经经营着一家饭店,建筑面积有700多平方米,已有30多年的历史。前几年区里要修路,饭店划入了拆迁范围。“说实话,这是我干的第一个买卖,有感情,不舍得拆。可你不拆,哪有底气去动员群众拆?”拆迁动员一开始,王可春第一个拆了自家的饭店,两委班子和党员户紧随其后,在20天内签字拆迁,其他群众也都顺利签了字,保障了项目顺利推进。

  在分享经验时,王可春说,“百姓都有个从众心理,咱先拆了,他们觉得跟着干部走肯定不吃亏,也都跟着拆。这也就是常说的要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

  除此之外,在调节村里纠纷中,王可春也总是冲在前头。前几年拆迁补偿,让早些年卖了房的村民很“眼红”,他们就想找买房户要一部分补偿金,买房户不答应。闹得厉害了,买房的和卖房的就要打官司,这样的情况有不少。不少人觉得这事交给法律处理就可以了,村里不必趟这趟浑水。但王可春却不这样认为。他先后多次亲自走访,分头做工作。在他一遍又一遍的调解下,几户原本要走官司的买卖户纷纷平息下来,邻里关系又恢复了和谐。

  “村民有啥矛盾纠纷的,咱当干部的还是尽量去帮着解决,撕破脸了打官司上法庭,很可能就成了世仇,为村里稳定埋下了定时炸弹。调解得靠技巧,但更要靠威信,你有威信了,村民就听你的,问题自然而然也就好解决。”

  凝心聚力,创“城市化”新农村

  村情稳定了,农民有钱了,生活闲适了,王可春却又开始忙活起来。看着村民出行的道路有些颠簸,王可春便带领泊于家村投资110万元,对村内3条主干路、6000平方米路面进行硬化,安装路灯、壁灯、投光灯30多盏。听说有些村民觉得村西的文体广场有些旧了不方便活动,王可春便组织对活动广场进行重新修整,并安置30多件健身器材,新建景观连廊、树池坐凳等景观小品,同时设有儿童游乐园、服务厅、戏台、四角亭等休闲娱乐设施,既丰富了群众的休闲方式,又增强了身体素质。

  “你看这是我们新搭的戏台子,那边是儿童游乐园…”王可春一介绍起来村里的新面貌就兴奋地停不下来,像是看着自家的孩子一般,满脸的欢喜。

  走进村委办公室,一整面的墙上几乎挂满了荣誉,“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山东省美丽乡村”、“威海市乡村之星”、“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去年,泊于家村不仅入选了山东省乡村治理试点示范村,更是凭着赶超城市社区标准却又不失乡村特色的乡村风貌荣获了全省美丽乡村的称号,共同获得这一殊荣的在全省也只有十个。

  带头致富,乡村振兴“加速度”

  今年,又一项重要任务落在了王可春的肩上。泊于镇乡村振兴样板区建设计划“抢时”推进,计划在官庄村西侧的水库抬田区打造集聚果蔬采摘园、家庭农场、景观花海、儿童乐园、休闲垂钓区等近十个规划项目,田园景观化、村庄景点化、农产品绿色化、村民生活品质化的乡村振兴样板片区。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和强村带弱村的思路,带动官庄村、车家沟村、泊南村几个村联合打造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出一条具有泊于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王可春是这项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为了抢工期、抢进度、抢时间,他几乎“住”在了这片水库抬田区,一边整地一边建棚,栽种果苗和修路同步进行,建娱乐广场和修排水工程齐头并进。“这是一个大工程,我们起早贪黑的干,就是为了带领村民致富,项目发展好了,我们能把村里的老弱病残、没地方挣钱的村民都拉动起来”王可春说。

  有王可春这样干劲热气腾腾的乡村发展带头人,泊于田园综合体的乡村振兴新图景越来越清晰……

王可春相关资讯:

  • 2020年威海好人

    【王可春】同名的人物

    猜你感兴趣

    王姓名人

    群英荟萃

    同年(1956年)出生的名人

    本网站收集的部分内容均为各种已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本站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弘扬正能量的平台。
    如发现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幸运信息网 www.21hube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10185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