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世纪名人网 > 师德楷模 > 魏小安

魏小安:宜宾万寿镇中心校老师

  魏小安,男,1963年3月出生,现年53岁,宜宾万寿镇中心校老师、县优秀班主任。在近20年里,该同志所经历的生活不是风雨过后是彩虹,而是风雨过后仍然是风雨。虽然历经生活的坎坷,但他教过的学生无不称赞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好教师,了解他情况的同事、朋友、亲戚、邻居也一致称赞他是敬老、孝老、爱亲的好榜样。

  敬老孝老事无大小

  该同志1989年结婚后与岳父母在古宋一起居住。无论是自己父母还是岳父母,都同等对待,生活中尽量让老人开心。家务、重活抢着干,老人有病、问寒问暖、关心备至。

  1995年8月,在莲花镇居住的父亲由于高血压复发瘫痪在床。为了让一生劳碌坎坷的父亲尽量过得好一些,该同志在假期周末尽快处理好自己事后,有时连饭也顾不上吃,马上赶到40余里外的莲花老家。到家后,先向父亲问候,再协助家里人护理、照顾父亲。总是为父亲洗衣服、洗被盖、洗尿片。每逢大太阳的日子,更是全家人忙碌的时候。该同志常带着妻子、儿子回到莲花老家,把全家人进行分工,洗的洗、晒的晒,而该同志则与兄长、侄儿、儿子把父亲抱到太阳下,给父亲洗澡、洗头。洗的洗、搓的搓,让父亲着实舒服得好声不断。邻居们也为父亲能享受到全家人这样周到、孝顺的服务而连声称赞。

  父亲由于患脑血栓,近些年的事全然不记得,只记得过去的一些事情。喂完父亲的饭后,他总是带着孩子坐在父亲的床前,一边为父亲按摩,一边听父亲讲过去的事,其情景完全与小品《粮票的故事》相同。常常是一边听父亲讲,一边又转讲给4岁的儿子听,各自在故事中得到了不同的收获。该同志全家护理父亲周到细致的作法在莲花传开后,邻近的乡亲家里有这样的病人,都来了解护理的常识。该同志总是耐心地把怎样观察血压、饮食、心情,怎样夏防蚊虫冬防寒,怎样处理大小便问题,热天、冷天如何处理卫生问题等相关知识一一交待给乡亲们。父亲是个文化人,在文革中被错误扣上“反革命”帽子。文革后平反,对邓小平怀有深厚之情,最喜欢听关于邓小平同志的一切情况。该同志总要收集一些关于邓小平同志的情况,回老家后向父亲每周一“歌”。该同志就这样做了一年又一年,即使遇上下大雨去不了,也要打电话问候父亲,直至父亲1998年安详去逝。父亲走了,然而该同志孝老、敬老的事迹得到了邻里乡亲的高度赞赏,尤其是经时任老年协会领导罗开生、廖天武、罗文清等老一辈的宣讲,更是让该同志在莲花镇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受到了莲花群众的一致好评。

  1997年5月,岳母高血压突然发作,该同志承担了她在住院期间夜间的护理任务,看液体、喂开水,细心照料,无微不至。

  2006年3月,岳母又因高血压、脑血栓引发右侧上下肢体麻木无力,行动不便,该同志仍然承担了住院期间夜间的护理。当时,每天下班后主动为老人洗衣、洗被,协助岳父做一些事。待岳母的病稍好转时,正值我县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县城面貌日新月异,变得更漂亮、繁华。为了让老人具体了解家乡的变化,下班后常常用摩托车带着老人观看县城的变化,并逐一进行介绍,让老人开心。

  该同志的母亲是位病休老教师。因为体弱而病多,近十年来,几乎每年都要住一次院,病轻住县医院,病重则住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宜宾市二医院。只要母亲住院,夜间护理主要就落在了该同志的身上。2005年9月,母亲又因低血糖、肺心病住进了县医院。第二天晚上凌晨两时许,该同志肾结石发作。阵阵剧痛使他不得不双手抓住床沿与疾病的抗争常常会惊醒母亲。有一次,母亲问:“怎么啦?”他为了不让母亲担心而加重病情,就说:“没什么,想活动一下腰杆”。就这样硬撑到深夜三点,待母亲输完液后、安慰好她,借口上厕所,径直往值班室走去。值班医生向元德发现他弯着腰、大汗淋淋,连忙给他急诊,而该同志实在熬不住,强烈要求打止痛针。由于疼痛时间长,加上人疲倦,刚打完针后,该同志便睡着了。到六点钟时,醒来的第一件事便去看母亲。见母亲安然入睡,才露出心安的微笑。家人换班后,才按医生的嘱咐去做CT,结果查出肾上有一凹处,医生推断说是结石排出时硬挤出来的。医生也惊讶地说:你不晓得痛吗?由于要上班,就吃了点药,又骑上自行车到学校,开始了又一天的工作。就是这一年,母亲在县医院两次住院,共计四十余天。他硬挺着白天上班,下班后安顿好生病的妻子,检查完儿子的作业,晚上又去护理住院的母亲。学校的老师们都说:“老魏的瞌睡想睡就睡,很是方便”。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在完成工作任务之余必须睡一会,不然谁经受得了啊?这些年来,是生活的挫折练就了他的这一本领。

  2007年9月,灾难又一次降临该同志。住在县城大姐家的已82岁高龄的母亲又突患疾病,出现半身不遂的症状,住进了县医院。该同志和家人白天晚上轮流值班一月余,进行细心护理。一个个辛劳的下午、一个个不眠之夜的呵护并没有换来上天的感动——母亲只是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左半身不遂(半边瘫)的事实无情地摆在了眼前。为了让劳碌一生的母亲尽量多享受儿女们的反哺之恩,经过家人商量,母亲在住院三十来天后出院。出院后,继续住在县城大姐家。大姐家距该同志家近一公里路程,该同志及妻儿每天至少两次前去探视照料。一般情况下,下午下班后去看望护理一次,晚饭吃过后又去大姐家照料探望。碰到该洗尿片就洗,该换就换;洗头洗脚、洗手、修剪指甲、按摩,努力让母亲每天感到高兴和幸福。

  母亲出院后接受了40多天的中西医治和针炙治疗,无效果后,便开始心烦了,常常悲恨地说没有什么留给孩子们,留的只是债,而该同志总是一次次地对她讲:“您把我们养育大,这就是你最大的财富;我们都健康,个个年年都得奖状,这就是你最大的骄傲”,每次听到这些,母亲笑了,笑得是那样的满足。

  为了让母亲多吃饭,多吃营养的东西,该同志总是把老人家最疼爱的两个孙儿叫出来,哄母亲开心:“你要吃好,病才好得快,你的小孙子(该同志的儿子)在高中读尖子班,高考后你还要送他去读大学,你的大头孙(该同志侄儿)大学毕业已在成都工作,你还要去抱曾孙呢……”就在这一次次愉悦的交谈中,母亲又高兴地吃了一顿又一顿饭。

  护理母亲过程中,思想有点封建的老人家坚持不要儿子为她洗澡。为了让母亲配合,该同志便讲起母亲常讲的该同志小时候吃奶吃到了3岁多的事,让母亲高兴地回忆起来。等母亲讲完了,才对母亲说,人,老了就没有男女之分,只有孩子与老人别……,这些话让老人终于打消了思想症结,配合起来,这样,儿、媳、孙等给母亲洗澡终于成了其乐融融的事。

  就这样,每次为母亲作护理都让老人在欢乐中度过。什么“帝皇式洗头”、“修脚工学艺”等,常常乐得老人喜笑颜开。2008年6月,老人因脑梗阻再次加重,安详地闭上了双眼。许多亲朋好友在母亲生病期间来看望老人时都说,母亲住的房间根本不像瘫痪病人住的,没有一点气味,干干净净的。近一年时间,未长褥疮,真是护理到家了。这些所作所为,又在大姐居住的小区很快传开了。

  爱亲疼亲、忠心一颗

  该同志于89年经人介绍与爱人范小玲相识结婚,夫妻俩一直相敬如宾。92年该同志调入万寿镇学校不久,妻子患上了胸膜炎、心胞积液,在兴文县人民医院医治一个月后,由于诊断不准,导致高烧不退。花完了所有积蓄后,借钱将妻子送往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在泸医附院治疗期间,为了节省开支,买了根草席睡在冰凉的水泥地上。这常常感动着医生、护士。护士长时常同情和关心地对他说:“小魏,你租一张床椅睡觉吧,你可不能生病啊!”而他只有强装笑脸,感激地说:“谢谢关心,没事!”而这一切,妻子心里最明白:“反正都背帐了,也不在乎这一点,租一张吧。”该同志看着妻子瘦弱的身体和那双忧虑的眼睛,他知道妻子需要的是开心,常常笑着说:“我没事,身体好着呢,”并常用幽默的话语逗她开心。只有值班护士、医生知道,他常常在半夜里冻醒,而借口上厕所在楼道口进行快速的热身运动。最累的要数妻子每次进行CT、B超等检查。每逢这样的检查,他都是背着妻子,右手搂着她,左手高举吊瓶,爬坡上坎走上几百米。流在嘴里的不知是汗、是泪、还是雨。尽管如此,该同志还是用幽默的话语开心对妻子说:“背女人的感觉真好,等你好了后我还要背”。就这样,“愉快”地度过了在泸医附院的两个来月。

  该同志的妻子出院后,家里负债累累,妻子还未痊愈,父亲又病瘫在床上,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为了多省点钱,不敢乘车,更买不起摩托车,只是从朋友那里借了几百元买了辆自行车每天骑着上、下班。每天回家后既要洗衣做饭,又要照顾生病的妻子。无论心烦的妻子怎样唠叨,他都是一笑了之,连岳父母都常常批评妻子,并说他太迁就妻子,而该同志却说:“病人嘛,就是这样,从另一个角度讲,说明我还不够完善。”有时连尚小的儿子也常常站在父亲的一边,说:“妈妈不对。”

  1995年,当妻子的病刚有好转时,另一种病又降临到她的身上。经泸医附院检查,确诊为“类风湿”。这病称为第二癌症。该同志再一次承受了沉重的打击。眼见妻子走路一天比一天困难,天气一变全身疼痛,难忍时,不禁心如刀割。想起这些年来的酸甜苦辣,七尺男儿也不禁悲从中来。但是,该同志没有被坎坷和不幸击倒,反而挺直脊背,勇敢面对。为给妻子治病,总是八方求医问药。听说哪个医生好便去找哪个医生,看到报刊上介绍什么药好就去咨询。曾经用过北京某医院的药,一个疗程就要上千元。每天,该同志骑自行车下班后一成不变的事就是做晚饭、辅导儿子学习、照顾生病的妻子。为了让她快乐,他把校园趣事都向她“汇报”。虽然妻子从未到过学校,时间一长,她对学校老师的性格,各类典型学生都了如指掌。就这样,该同志用工作中感受到的各种乐趣、和同事、亲友的关心支撑着艰难的岁月。

  最使该同志难以忘却的,是97年国庆节的事。儿子被学校选中参加中城二校的腰鼓队表演,但要交30元道具费。儿子在班上一下子当着全班同学对班主任刘志容老师说:“老师,我想参加但我不敢参加。”刘老师问为什么,儿子说:“上个月我妈妈买药的800元钱都是借的,这个月还不晓得借得到不。我妈走路都走不起,整天在火炉旁坐着……。”刘老师家访时说起这件事,全家人都为儿子的过早懂事而暗自流下既辛酸又高兴的泪。随后的日子里,该同志一面为妻子治疗,一面鼓励妻子锻炼,扶她走路,还帮助她坚定信心。10米、50米、100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妻子在他的鼓励下,搀扶下,努力生活。在他的激励下,该同志的儿子学习也极其认真、勤奋考上了大学。

  孝老爱亲外延,延及同事、社会

  该同志对待自己父母、岳父母是如此的尽孝尽心,对待病妻是如此的珍爱,从无怨言,从不嫌弃。在学校、工作中也是如此。尊重年老的同事,与年青同事友好相处。无论谁有困难,他总是尽最大能力给以帮助。冬天,他老是最早到校,提前为大家烧好炉火。工作不分内外,将学生看作自己的子女而关爱倍至。尽管离校远、困难重重,仍做到了连续8年全勤。每期均获学校教学奖,多次评为市、县、镇级先进个人。凡他任教的班级,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程度地提高。2007年评评为县优秀班主任;08年评为全国孝老爱亲之星;12年获市级班级管理奖;14年评为市级优秀教师;家长、学生说他是一个好老师,同行说他是一位好同事。

魏小安相关资讯:

【魏小安】同名的人物

猜你感兴趣

魏姓名人

师德楷模

本网站收集的部分内容均为各种已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本站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弘扬正能量的平台。
如发现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幸运信息网 www.21hube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10185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