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世纪名人网 > 法治人物 > 杨小平

杨小平:中国人民解放军61902部队46分队三级军士长

  杨小平,男,藏族,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61902部队46分队三级军士长,他是部队优秀藏族青年士官,是新时期的雷锋传人。在父母年迈多病、爱人下岗待业,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拿出近10万元,连续16年资助汉族农民陈文兴一家。2012年评为“四川好人”,2013年评为“四川省第三届道德模范”。

  茫茫人海的偶遇,让屏山县一个穷困的农民家庭走进藏族士官杨小平的生活;茅草房屋里的承诺,让康巴高原吃“百家饭”长大的汉子无法放弃求学的汉族姐弟。

  2012年3月23日,记者来到屏山县大乘镇正直村,在这处被废弃的老房子——“正直村黄连组22号”,记录人世间令人心酸又温暖的回忆。

  那是总参陆航驻宜某部士官杨小平感人肺腑的故事。

  陈红向杨小平介绍家乡的变化。

  火车结缘

  一切皆因缘。1996年的杨小平,是一个刚刚入伍不久的义务兵,他的家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

  那年12月,他乘坐火车从北京到宜宾的部队报到,同座是一个40多岁的中年男子。中午,杨小平买了一盒饭,吃了几口,觉得没胃口,就把剩下的盒饭放在桌子上,继续看窗外的风景。两三个小时后,中年男子突然试探着问:“解放军同志,你这饭还吃吗?”杨小平摇摇头后,男子大口把盒里的剩饭吃完,连声道:“谢谢了!谢谢了!”

  这是一个窘迫的人,杨小平和他聊了起来。

  原来,中年男子是宜宾屏山县人,在北京一建筑工地打工。由于肩上长了肿瘤,不能长时间干重活,老板把他辞退,工资也被克扣,连回家的车票都是工友们凑钱替他买的。说着他解开衣服,让杨小平看他肩上长的瘤子。

  交谈中,杨小平了解到,这个中年男子的妻子早就死了,留下一双儿女,一个7岁,一个5岁,都住在屏山乡下,没有亲人照顾。他想尽快回家看孩子,但身上只剩下几元钱,远不够回家的路费,哪里还舍得为自己买饭吃。

  “到了成都后我再找点零活干,挣够路费才能回家看孩子”。

  听了中年男子的话,一路上,杨小平无法再轻松地欣赏窗外的风景了。

  晚饭时,他买来两盒饭,递给男子一盒。后来每次吃饭的时候,他买的都是双份盒饭。

  到了成都,杨小平叫男子帮忙照看行李,自己去售票窗口买了两张到宜宾的车票。他把票塞进男子的手中,说:“拿着这张票,赶快回家看娃娃吧。”

  当着站内众多乘客的面,男子突然跪在杨小平面前,连声说:“谢谢!谢谢!我来世做牛做马也要报答你!”

  火车到站了,人流如织的宜宾火车站前,杨小平留下地址,挥手作别。他记住了这个男子的名字——陈文兴。

  此时,杨小平还未意识到,他将与这个火车上的同路人结下不解之缘,在以后的人生路途中,无法舍弃也不能舍弃。

  草屋许诺

  家境贫穷的陈文兴,也是懂得报恩之人。那年春节将至,他突然出现在杨小平面前,手里提着一块两三斤重的腊肉,说:“过年了,没啥东西来送你,尝尝乡下的老腊肉吧。”杨小平没有收下腊肉,而是带他到部队附近的饭馆,请他吃了一顿饭,又塞给他一点钱,装了一包衣物让他带回家。

  此后,杨小平开始挂念着陈文兴,心里也有些疑问:“这家人究竟是怎样的?他说的是不是真的?”春节放假,他先回老家看望了父母,回到宜宾后,坐车到屏山县大乘镇。两个多小时后,他下车,再沿着崎岖的山路往正直村方向走。

  崎岖的羊肠小道上,杨小平迷路了,四个多小时后,终于问到陈文兴的家。

  眼前是比他想象中更加破旧的茅草土房。他在屋外大声喊:“陈文兴……陈文兴……”陈文兴跳出门来,惊喜地说:“是你啊,想都想不到,你走到我们山旮旯来了!”

  进门后,杨小平惊呆了。这是一个如此穷苦的家!

  一扇门窗 绝望中见蓝天

  ——总参陆航驻宜某部藏族士官杨小平与屏山县一户贫困家庭的故事(中)

  刚毅坚强的藏族兵哥哥,未曾预想,未来的路,就像在正直村走过的那段路,崎岖曲折,充满艰辛。不幸的生活,就象陈文兴门牌上的字——黄连,充满着苦涩。贫穷绝望之中、生离死别之间,“杨哥”是一扇门窗,门窗之外,有美丽的阳光。

  陈红与杨小平及其家人在一起。

  生死一扇门

  2004年9月,开学过了好几天,陈红还没有来拿学费,杨小平着急地打电话到学校问。同学说,“陈红住院好几天,他在安徽打工的爸爸明天就回来”。

  第二天,他得到陈文兴带哭声的电话。杨小平立即花了120元钱包车,把已经瘫痪的陈红接到宜宾,送进宜宾大房医院。

  陈红得的病,医学名字叫急性吉兰巴蕾综合症,一种并不多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病人会四肢迟缓性瘫痪,并丧失自主呼吸的能力。因为没钱治疗,她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救治时间。

  杨小平取出原本为生孩子准备的钱。很快,做完几项大的检查,1000块钱花光。杨小平又打电话给妻子,把存折上仅有的600元送到了医院。大房医院院长刘志兵得知,送钱的人,是一个与患者非亲非故的藏族军人,当即决定退还医院收的1600元费用,医生护士们又一起捐了500多元钱。

  病人必须到上一级医院进行手术,否则坚持不了几天。随后,陈红被转入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杨小平把刚刚退出来的1600元钱连同捐款交进医院,转眼间又没有了。手术前后费用需要4万多块钱,杨小平四处找战友借钱,也只凑够1万多块钱。

  病房里,住着与陈红得同一种病的四个病人,其中两个因无钱治疗被家人抬走。陈文兴看着奄奄一息的女儿,哭着说:“不治了!我这个女儿,就是这个命!”

  那时,杨小平的妻子刚刚怀上孩子。

  上哪里去筹集这4万多块钱?杨小平开始抽第一支烟,一支接一支。心事重重的他,从医院坐公交车回家,上车买票时发现自己腰无分文,只能对司机说:“对不起,我下车,方向反了。”

  那一天,走在岷江大桥上,在川流不息的汽车旁,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杨小平恍惚看见的是陈红求生的眼神;刺耳的喇叭声中,他听到的也只是陈文兴的哭声。在从医院走回家一个小时的行程中,杨小平坚毅的脸上是泪水。

  悲怜之心在跳动,他对自己说:“如果因为钱的问题让她死了,我这一辈子良心上过不去。”

  一路同行汇聚人间真情

  ——总参陆航驻宜某部藏族士官杨小平与屏山县一户贫困家庭的故事(下)

  如果没有杨小平的帮助,陈红姐弟的命运之路,走的不是这样的方向;如果没有坚守承诺,杨小平的心中,没有如此多的感动。他觉得,自己只是人间真情的汇聚者。

  杨小平和妻子正在整理爱心桶里的现金。

  夫妻同心 

  2001年,宜宾媒体一个名叫“人在他乡”的栏目,成为杨小平的“红娘”。那年,长相帅气的藏族兵哥哥,诉说对家人的思念,在媒体上留下身影,也留下传呼机的号码。就这样一个号码,让宜宾汉族姑娘肖虹走进他的生活。

  这是一个节俭善良的姑娘,杨小平对这段缘分是如此珍惜,以至于很久不敢讲他资助两个孩子上学的事情。直到结婚前不久,他才试探性地对肖虹说:“我是一个有两个孩子的人”。肖鸿大吃一惊。杨小平这才从头到尾讲了一切。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就在那天,肖虹恳切地对他说:“我愿意和你一起帮这两个可怜的孩子。”从此,这个原本只由他一人背负的承诺,开始由夫妻二人共同承担。

  2002年,相爱的两个人走进了婚礼殿堂。婚后的日子虽然甜蜜,但每月1000多元的收入让夫妻俩感到很拮据。为了给陈红姐弟省下学费,肖虹想了一个主意——买一个小小的塑料桶,做成一个“爱心桶”。两人相约,把买菜后剩余的零钱放进去,装满一桶后存进银行,作为爱心捐款。他们约定,无论开销多么紧张,“爱心桶”里的钱,一分也不能动。

  那一年,陈红初中毕业,弟弟陈伟刚考进初中。夫妻俩商量,推迟两年再要孩子。直到2004年,家中经济稍微宽松了一些,他们有了1600元钱的存款,肖鸿才要了孩子。

  杨小告诉记者,陈红、陈伟上学时,肖虹买衣服会想着给两人捎上一套。两个孩子工作后,经济状况好转,肖虹逛街购物,脚走肿了还舍不得给自己买一样东西。陈红也很懂事,总是把杨小平给她的钱又寄给杨小平的父母……

  多年来,杨小平觉得最愧对的人,是妻子肖虹。结婚10多年,他没有给妻子买过一件像样的衣服和首饰。在妻子眼中,他的缺点是“心太软!”,在妻子的心中,他的优点是敢于担当,因而值得敬重值得相守。

  永结同心,一对善良的人,与遭遇苦难的姐弟俩一路同行。

  爱心传乡间

  黄连组的村民们认识了杨小平,始于陈文兴去世。村干部魏先琼说,村里人都知道,陈红姐弟这10多年来,一直有个兵哥哥在帮助他们,但并不认识。

  在安葬陈文兴的三天时间里,杨小平也知道了村里人帮助这对孩子的事情。陈文兴外出打工挣钱的时候,邻居王安贵和村里其他人一样,时常送来吃的用的穿的。做了好吃的,有时叫孩子们去他家,甚至晚上就住在那里。2001年,当地政府拨了1200元钱,为陈文兴家买瓦。村民们有的出钱有的出力,让陈文兴家有了瓦房。

  杨小平还知道,姐姐陈红生活自理能力极强,小小年纪就能做饭,照顾弟弟。有一次,弟弟陈伟上学迟到,正直村小学的老师文新伦问原因。姐姐陈红说,没有吃的了。看着一对黑瘦的孩子,文新伦心里酸涩无比,他泡了方便面,看着他们吃完后,转身走进教室,对孩子们说:“我们搞一个活动,名字叫‘爱心从身边做起’……”在后来的几天,孩子们带来了家里的粮食,一共200多斤,足够姐弟俩吃上四个月。

  让杨小平感动的,除了村里人的质朴情感,还有这对汉族姐弟的感恩之心。那些年,放假期间,陈文兴带着陈红姐弟常送来自家种的东西到部队看望“杨哥”。一次,看着“杨哥”太瘦,姐弟俩上山采来蜂窝,送到部队。杨小平舍不得吃,拿到饭馆加工,破天荒地搞了一回AA制,请战友吃“野味”,每人50元,加上自己一共8个人,400元钱又带给了姐弟俩。

  杨小平清晰地记得陈红曾给他写过的一封信。信中写道:“我们姐弟俩不知道该如何报答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杨哥对我们的爱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

  在杨小平默默资助汉族姐弟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杨小平所在的部队又开展了一项活动——“每人每月5元钱,资助失学儿童返校园”。活动持续了数年,受助的孩子,有的已经大学毕业。

  爱如溪水,一直在流淌。从部队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在帮助陈文兴和陈红姐弟的过程中,杨小平觉得,他只是一个爱的传递者和汇聚者。

  2012年3月23日,杨小平来到正直村小学,看望杨小平所在部队通信队结对帮扶的十二名贫困孩子。杨小平结对帮扶的孩子,名叫薛彪,这个孩子父亲去世,母亲残疾,还有一个姐姐。

  “不要问我为什么,积德行善是本能。”这是藏族士官杨小平在记者追问下的回答。杨小平的心中,始终萦绕着童年时阿妈爱说的那句话——“不要忘了需要帮助的人”。

  静寂的乡村,是孩子们放学后的欢笑声,昔日破旧的校舍,已经焕然一新。一首翁倩玉 《爱的奉献》,在心底缭绕——我们都在爱心中孕育生长,再把爱的风帆撒播到我四方,我们要在爱心中大声的歌唱,再把爱的幸福带进每个人的身上,爱会带给你无限温暖,也会带给你快乐和健康……

杨小平相关资讯:

【杨小平】同名的人物

猜你感兴趣

杨姓名人

法治人物

本网站收集的部分内容均为各种已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本站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弘扬正能量的平台。
如发现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幸运信息网 www.21hube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10185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