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世纪名人网 > 人物故事 > 冯知和

冯知和:走出云梦泽腹地汈汊湖

冯知明云梦泽》——作者:冯知和(纵横千里)

冯知和

(沧海桑田话云梦泽:是天龙孵幼龙,蛟龙修升天的水乡泽国)

  一部写故乡的长篇小说,能引发几个方面的回应,确实不多见。小说用了老家真实的地名,有了文旅元素,使得专家研判文旅开发的潜力。因为它写了三个时代,这类时代变迁的体裁,颇受政府的重视,这几年这类作品亦受市场欢迎,在作品出版前影视投资人,便到老家进行实地考察。又因为作品主题为《云梦泽》(国内版)、《生命中的他乡》(海外版),当今世界是个地球村,流动性极强,人人都在他乡中,故紧扣时代的脉搏,每个阅读的人,皆会拨动心弦。小说的故事很奇特,主线脉络是一个德国传教士在云梦泽腹地汈汊湖传教,与江洋大盗的压寨夫人有了情缘,遗腹子在中国的成长过程;副线为一个日本战争弃儿及其后代在异国他乡的心路历程,再加上特殊岁月“上山下乡”远离故乡去他乡落户的种种际遇,建立了多层次立体的叙述形态。这便认定为国际体裁,因此策划(国内版)、海外版出版发行的同时,还要进行运作英文版和繁体版,最大限度地让这个故事携带着云梦泽汈汊湖人文情怀走向世界,因此地方政府给予相当的重视。

  云梦泽可是上古九大古泽,是天龙孵幼龙,蛟龙修升天的水乡泽国,这可是龙兴之地,于是,它的历史、文化、神话与传话,有了一次向世界展示水乡全景的机遇。

冯知和

(父辈开始南支中支汉北河开挖,导进汉江,汇入长江,流进东海,人定胜天)

  我在拜读《云梦泽》(国内版)、《生命中的他乡》(海外版)时,被激发得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因为这是我的故乡,这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我都非常熟悉,我尝过这块奇妙土地给我的辣甜辣苦甜,当这块土地把我养大后,它又给我决心、勇气和打拼世界的雄心壮志,让我从水乡泽国中走了出去。

  几十年过去,我渐渐变老,越来越迷恋过去的岁月,《云梦泽》(国内版)、《生命中的他乡》(海外版)给我一个时代回忆的蓝本。

  我出生在60年代,在我最初的记忆中,我的家乡依然是水的世界,我们老家居住地,是不会以“村”“庄”来称呼,而是以“湾”“台”“坡”“垸”“集”来命名,何也,因为它们都是水中高地。那时我尚小,记得某年夏天的暴雨下了七七四十九天后(这不是概数,有这样密集而下的大雨)。我们的湾子已经让水淹上脚背,有只大鳖不知是不是惧水,爬到我们家门口,翻过门槛,与人类同居。我们已经把不多生活用品,寄放到了船上,未必一个季节,将在这一片汪洋中漂泊,等水退去。那次,险象环生,据说再从西边来一波洪水,我们的船将被颠覆,人将同为鱼鳖。这就是湖泽人的宿命,幸好这一波洪水没有来,让我们得以存活下来。

  后来,我们的父辈开始府河改道,南支河、中支河、汉北河开挖,让水源疏导进汉江,汇入长江,流进东海,人定胜天,终于我们把这个远古的大泽,改造成了江汉平原。在泽水向东的那些年,湖水退出,陆地抬升,我成了打鱼摸虾的能手,被人称为“鱼精”。

冯知和

(终于试种出了白木耳、黑木耳、香菇还有金针菇等多种产品)

  如果说我的父辈注定在水里讨生活的话,我的宿命应该是在土里刨食。记得我有一次套牛耕地,那牛与人类见识了几千年,一见我如此模样,绝对不是一个庄稼把式,它便慢悠悠走走停停,一个晌午,我耕不了两圈,急得要哭。我的伯父路过见了,接过我的鞭子,一扬鞭,牛便飞快地跑了起来。在地里干活,农人最怕就是“挖藕扯棉梗挑草头”。身材瘦小的我,经历了这三样农活,如同幼年生命的炼狱。

  在我接受命运对自己的安排时,世界的外部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一级的政府对会发家致富成为“万元户”的乡邻,让他们胸前挂红花,敲锣打鼓,趾高气扬在镇上展示其荣耀。我第一次认识到了发家致富的价值,更使我受到激励的是,段家湾有个朋友段新华,他给希望发家致富农村青年提供致富信息,索取一份打印成册的信息,只收一元钱,每天用两只箩筐挑到镇邮电所去发信,不几年工夫,便在镇上起了一幢楼房。

  我瞄准食用菌市场,因为我从各种信息上了解到,农村青年干这个发家很快,将手中的有限的资金投入进来,终于试种出了白木耳、黑木耳、香菇还有金针菇等多种产品,一时却找不到销路,尽管政府大力支持,却无法批量种植。我受段家朋友启发,利用自己手中的种植技术,来培训人员。那时我的兄长在一家通俗杂志社工作,发行量很大,由他给我在杂志中做了个广告,一时间全国各地的学员纷纷前往,我便收入了人生第一桶金。这一年,我被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学习的标兵,“全国星火计划的带头人。”

冯知和

(印象中的杭城他乡——我终于在杭城获得罄其所有的一次拼搏机会)

  我的祖父告诉过我,云梦泽是向水之地,人多灵性,又很顽强。我一旦踏上了一条成功之路,就更会努力钻研,想做更大的事,去占有更大的平台。有一次去上海,见到可以随便出入超市选购东西,集中结账,深深感到这种模式,利民、方便快捷,回到老家时,我在城关镇供销大厦对面租借了一个旧厂房。本人无意与之打擂台,我兴办起来,生意的火爆甚至盖过了这家国企百货商场,他的老总也来向我取经,我告知一是开放模式,二是“一个便宜三个爱”。国企不灵活,做不到。这两次的成功,让我获得了一个经验,对市场就要求变求新求快,更要不断变换模式。

  我拿着这笔资金,信心满满向华东的大城市进发。一个来自水乡泽国的年轻人,或许是见识少,视野并不开阔,被撞得头破血流,从家乡带来的资金,也所剩无几。那一段时光,对我来说,真是十分暗黑,摆地摊,躲城管,拖家带口,但我既然走出来了,就不应该退缩,要坚持挺走下去,这是云梦泽人的品质,面对茫茫人海,难道我就寻不到一条路吗?我对自己说,要坚持下去,才会得胜利。

  在兄长和弟弟的帮助下,我终于在杭城获得罄其所有的一次拼搏机会,但外地口音,与当地人交流有太多困难和障碍,尽管我的门店很具规模,开始时促销做到平进平出,却也无人问津。江浙一带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连一个集镇,就有几千平方的书店,读书购书者络绎不绝。我决定走出去,深入基层县市乡镇,一家家推销,我的真诚打到了他们,我的生意几年间一跃而起,几年下来,销售量在文化市场成为前几名。

冯知和

(永远的云梦泽,那是我梦绕魂迁的故乡)

  一场流行全球的疫情虽然已经过去,留给我们感受却是深刻的。我还记得,我带着孩子们回老家过年,得知武汉及周边城镇将在零点以后封城。当机立断,我们马上返回杭城,有点犹豫没来得及离开的亲友,就这样“闭关”半年之久。我们幸而快速反应,回到杭城后,开始研究在疫情下新的销售模式。这就是为青春类图书设计相应的文创产品,采用盒装直发,这又是一种在新的形势下改变的销售模式,青年人收藏自己喜欢的名家图书,有他们的签名,和故事中相应的文创产生,收藏的热情高涨,有的产品,我们甚至可以发行十几万套,有的产品定价比图书高出不少,购买力同样惊人。一场疫情,之于我们是危更是机,我们抓住了这个机,销售量不降反升。

  再回望《云梦泽》(国内版)、《生命中的他乡》(海外版)里的人物,我试图要从这些人物里找到与我相同的品质。我首先推崇的是那个具有外国血统的老洋人李来恩,尽管他是德国人之后,但他是被这块土地养育成长起来的,用屈老夫子的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具备了云梦泽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他的两个儿子李如寄、李如皋和女儿李如鹤同样具备这种打拼精神,连大水漂来的他的前妻其妈,自从喝了三娘煮的龙鳞片水,还了云梦泽的灵魂后,她的顽强和坚守,表现出的意志力,就成了云梦泽人的化身,从她身上看到我们母亲的身影。

  现在云梦泽已经消失了,它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江汉平原,作为一个自幼生长在云梦泽怀抱中的我,时刻处处感受到云梦泽这种延续下来的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也要拼搏的精神,云梦泽精神永远不死。

2023年4月10日星期一

  作者简介:冯知和,纵横千里,号杭行斋,云梦泽人。改革开放之初,是发家致富的带头人,栽培食用菌,开连锁超市,获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标兵”称号的殊荣。在南京、上海、杭州打拼,创办浙江新视角文化传媒公司、翠色骄云文化,创新青春类文学原创与文创产品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在江浙沪建立直销专营模式,年销售收入在同行业名列前茅。个人爱好书法,收藏青花瓷,并有一定的鉴赏力。

冯知和相关资讯:

  • 云梦泽

    【冯知和】同名的人物

    猜你感兴趣

    纵姓名人

    人物故事

    本网站收集的部分内容均为各种已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本站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弘扬正能量的平台。
    如发现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幸运信息网 www.21hube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10185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