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世纪名人网 > 人物故事 > 李铁新

李铁新:走近“生命中的他乡”

冯知明云梦泽》——作者:李铁新

  得知《云梦泽》(国内版)、《生命中的他乡》(海外版)将在国内和海外同时出版,还有英文版和繁体版也在筹划中,在为作者十年耕耘终有回报而庆贺的同时,我也不觉产生一丝欣慰。因为这部江汉平原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大作在创作之初,我便了解,还不时与作者交流讨论。它的问世,对我们水乡泽国百年变迁是一次完整的回顾,同时也是百余年历史的一曲挽歌。我们故乡位于云梦古泽的腹地,改革开放以来,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导致延续了几千年的固有形态消失,可以说《云梦泽》(国内版)、《生命中的他乡》(海外版)是一次抢救式的写作,其影响和价值不可低估。

  《云梦泽》(国内版)、《生命中的他乡》(海外版)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以云梦泽腹的作者老家为背景,记录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战乱烽火,建国之初的激情岁月和改革开放早期的沧桑巨变。作者在创作中大量借用故乡真实地名和依稀对应的现实人物,使我们情不自禁地从这些真实的地名、似曾相识的人物和创作的背景中,极力找到当年的写作原型。

  1.走近故事发生地

李铁新

(记忆中的水乡良湾李家台)

  小说的主要故事发生地,是一个被称为李家台的湾坮,这显然与我的老家湾名碰车,不仅这样,作者甚至把我们老家的湾名“良湾李家台”完全借用了,从作者对这个湾坮的环境描述来看,还有一个“牛尾巴张家”的湾坮,与现实中我老家邻近的村名吻合,由此证实小说中故事发生地就是我们那一带。

  他为什么要选中良湾李家台作为背景进行《云梦泽》(国内版)、《生命中的他乡》(海外版)的创作呢?很显然作者在创作之前,是有过认真思考的。我们李氏家族,地处汈汊湖西部金鸡湖畔,作为汈汊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方圆二十多公里,且水清地沃,青草繁茂,鱼虾丰盛,李氏族人在此辛勤劳作,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日子。凭借着扼守上游大洪山客水流经汈汊湖进入汉江最后汇入长江的咽喉位置,我的老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商业化雏形,街市、渔市、集市已成气候,甚至设有票行和镖局,还有用于过路商船补给货物的仓储等。

  作者在小说中,描写一位江洋大盗在我们老家发迹,应该有一定的根据。往日的强人好汉,皆有“路见不平,两肋插刀”的江湖侠义,崇尚“大丈夫作为造福一方”的英雄理想,视吃窝边草的兔子为不耻。这样,外地人到江洋大盗老家落脚做生意,理应受到保护,更增加一份安全感。沿着这样的故事逻辑,作者的讲述便开始了……

  当然,作者笔下的良湾李家台,除了上个世纪外,如今的人口迁移,湾村改造,已经面目全非了。我在这里长大,家乡只能像故事一样,留存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了。

  本人有幸拜读了《云梦泽》(国内版)、《生命中的他乡》(海外版)的初稿,在这部45万的长篇大作中,作者不吝笔墨,极尽描写之能事,把市域内的城关、马口、分水、沉湖、汈汊湖、蚌埠,甚至连城关镇的北街旅社,运用全景式的镜头,进行了宏大的铺叙和展示。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生长之地——新堰镇,却有意“忽略”了,这让我感到费解。就此,我和他做过专门的沟通,他解释道,新堰小镇将是下一部长篇故事集中发生地。我个人以为,从小说中故事演绎的情节和场景来看,特别是主人公成长变化的过程,都需要有新堰小镇这个背景来映衬,如果主人公的主要场景地——新堰小镇都不能充分体现在《云梦泽》(国内版)、《生命中的他乡》(海外版)中,即使作者有下一部长篇的整体构思,也将成为本作品的一个大大的缺憾。

  我与作者同一个故乡,幼年时有过交集,对他的成长,我多少是了解的。新堰小镇,同样是作者本人的第一个人生舞台。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个小镇的乡镇企业一度十分红火,正如他描述的那样,依托本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按照基础配套,产业一条龙的模式,陆续兴办了羽绒服装厂、元宵粉厂、板鸭厂、综合加工厂等企业,还有小酒坊、小油坊、小榨坊、小砖厂,小型印刷厂等一批“五小企业”。作者本人联合当地的回乡青年,创办了新堰呢绒服装厂。当年农民比较富裕,在春节时能穿件呢绒大衣、呢子中山装,一套呢绒衣裤,是一件自得之事。二十出头的作者,请来武汉市的呢绒裁剪师,领导着百多位乡姑村妹,创办呢绒服装厂,并乘着时代的东风一举成功,产品远销至河南安徽一带,好不兴旺。虽然这些企业由于体制机制等诸多原因被时代所淘汰了,但小镇昔日的风光犹在,特别是作者自己,当年的意气风发,恍惚就在眼前,这个小镇是值得他大书特书之地。

  他最终采纳了我的建议。在修改中,他开辟了新堰小镇多个故事场景。那时的新堰小镇,只有一条“直肠子”街道,街后有大片的水杉林,几个乡镇企业呈“一字形”建设厂房,皆排列在中支河堤沿岸,现在已然成为一种记忆。街道中段有个不挂牌子的谢家小酒馆,由谢家嫂子经营,生意极好。当年小镇上这类生意火爆的小酒店有多家,谢家是居住我们那一带的大姓,美丽的谢家嫂有好几个。我相信作者在《云梦泽》(国内版)、《生命中的他乡》(海外版)中所描写的新堰镇,是个完全的复原。

  还有一个神秘的出处,就是被誉为新堰“地脉”的泵站河,这条河贯穿新堰镇,沿金鸡湖周边的十多个村湾,在进入街区后,将新堰集镇一分为二。在临街的转弯处,为排内涝建有一个泵站,泵站右边是一个屠宰场,左边高坡处有个新堰闸,沿闸的过道上,是一些年老的小贩在摆小摊,卖点零食。每至夏日酷暑时,一群被太阳晒得油黑发亮的小男孩们,模仿运动员的姿势从闸上往深潭处跳水,好不勇敢威武,引得过往的路人纷纷点赞,那跳水的身形中曾经有我有他。新堰地区曾经的地下党,这个管理区的第一任区长盘得头在这里终老。这里曾接待过老洋人的第二任妻子尹志红,留下了一段精彩的对话。这里最让人感到神奇的是,每到云雾升起时,人们从远处看新堰闸上空,像盘着一条金晃晃的龙,由此判断,这是云梦泽精华所在。当然,这只是小说家杜撰之言罢了,传说让人产生联想,这种想象让现实中的新堰小镇披上了一层神秘而又迷人的色彩。

  2.走近故事里的人物

李铁新

(水杉林中的茅草屋)

  因为我与作者属同时代的人,同在一地长大,人物的原型,有多处,我一眼便知。接触到小说中的主人公,李来恩、李如寄父子,他们父子俩人与我们本地人不同,皆是高鼻深目,一看就有洋人血统。李来恩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族人见女匪首三娘生了如此怪物,打算把怪婴浸猪笼沉塘,幸得巡夜的土改工作队所救。见当地人愚昧,工作队救人心切,还特别召开群众大会,告知这是一种罕见的白化病所致。李家父子在成长中,因此不会被认为是杂种,故得以顺利成长,而他们本身也与乡人一样,尽管疑惑自己的身世,也不得不相信政府这一权威解释。

  为何他们不姓王或姓张必须随从李姓呢?我们当地一直有个著名的江洋大盗李钩胡子的传说,作者恐怕是为了借势,便让主人公随从李姓了。作者创作前后,与我曾作过交流。我也将我们李氏家族的过往向他作过比较详细的介绍。他惊讶于自己的构思,有如神助,竟与现实如此相得益彰。我们李氏家族在湖地水泽一直是个旺族,每次族斗,战无不胜。

  作者将“良湾李家台”作为小说主要发生地,我不免暗自猜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良湾李家台在改革开放之初,曾有位第一代大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因为钟情于诗歌创作,曾在多家诗歌刊物发表诗作,小有成就,立志要成为大诗人,便自动申请退学。回到家乡后,在新堰小镇企管站的街后水杉林中搭建了一个“杜甫草棚”,潜心于诗歌创作。作者曾以纪实笔法将他的蜗居作过真实的描写。可见云梦泽腹地的文化传统,是有产生作家和诗人的土壤。作者与这位大学生诗人同属于新堰小镇志同道合的文学青年,他们交往深厚。受到他们的影响,新堰小镇掀起了一股诗歌热、文学潮,不知有多少自发的初、高中学生在课余捧读当时流行的胧朦诗,伤痕小说,悄然做起了“作家梦”“诗人梦”。

  还有一个人物,在新堰小镇一带乃是赫赫有名。《云梦泽》(国内版)、《生命中的他乡》(海外版)中对他有极神奇的描写,提携李家次子李如皋不遗余力,而武功深藏不露,喜欢每日必读《古文观止》,随身带一把竹剑,上街买肉,竹剑下去,猪肉一分两半。这样一个人物,既是族中头人,又是国家工作人员,作者以冯大爹相称,显然作者借此宣扬他的本家长辈。

  印尼华侨邹校长,曾参加过抗美援鲜,下巴受过伤,当过中学校长。作者曾就读于汉川十二中,此中学是汉川第一任熊县长在故乡所建,此中学改名为熊家中学,行政区划调整时,与韩集中学合并。作者在校期间,邹校长对他言传身教,让他受益良多,至今仍念念不忘对老校长的惦念和记挂,可见作者对老校长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后来,邹校长因工作需要,调至县侨办任主任,在此任上退休。

  至于李来恩前妻其妈,李如寄之母,她完全是我们这代人母亲的化身,不一定具体指到哪一位女性,从共性的角度来看,我们能从这位其妈身上看到自己母亲的影子,这已经足够了。

  在我幼年时,还有一个如雷贯耳的人物,便是兰巫婆,她是我俩共同的外婆。我的父亲年轻时得了一个怪病,常年怕冷怕寒,即使夏天也要穿棉袄,中西医诊断,无法得出结论,后来,我的外婆托人介绍,找到了兰巫婆,在兰巫婆施法后,令人奇怪的是,父亲的怪病突然就好了。从此,我的父母就拜兰巫婆为师,我也以外婆相称。在楚地巫乃寻常,但像兰巫婆这样出名倒不多见。我随父母去过几次,见到她跳大神,直到现在依然感到神秘不可解释。她姓兰,此姓在我们这一带极少见,在《云梦泽》(国内版)、《生命中的他乡》(海外版)里,作者做了考证。这兰姓氏起源于姬姓和芈姓,姬姓兰氏起源,春秋时期郑国公族之后,属于以国为氏;而芈姓则是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幼子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如此高贵种族,流落到这云梦泽之地,难怪作者说云梦古泽腹地汈汊湖是藏龙卧虎之地。

  拥有外国血统的李家父子以及后人,他们在精神上依恋的是中国祖父,却与德国传教士血脉相连。李来恩为了寻根丢了性命,依然葬于生养他的家乡良湾李家台李家祖坟,他真正回到母国,又能改变什么吗?我市回龙镇茶棚村有位战后流落于此的日本女护士,与当地农民结婚,生养多个子女,改革开放后曾回故乡,待了半年,无法习惯还是回来。由此可以判断,李家父子未必愿意漂洋过海去生活。他们的所思所想,行为方式,完全是中国式了,原型与谁有关,不敢擅自猜度。

  从中华民族久远的历史来看,中国传统世俗文明的包容度极高。收留白俄,接纳朝鲜半岛流亡者,两次大规模接收被沙俄和苏联逼上绝路的哈萨克人。在二次世界大战之时,中国已是山河破碎,百姓处在民不聊生的状态下,我们仍尽一切努力收留犹太人。即使是外国血统的李家父子,在我们的国度依然可以健康地成长。从这个角度,可见中华文明何等包容。

  3.走近故事背景中的旅游地

李铁新

(水乡文化之一:一条龙流水席)

  《云梦泽》(国内版)、《生命中的他乡》(海外版)从构思到创作,经历十余年的时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2019年底作者赴法兰克福休假,因为全球疫情大流行,他在法兰克福中国总领事馆宿舍完成初稿,回国后再次创作反复修改最后定稿。在此期间,我陪作者考察了故乡的人文环境,从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使之把百年故乡呈现给了世界。

  从故乡千年的发展看,故乡文化结缘于水,源头也在水。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它挣脱秦岭大山的束缚,在广阔的江汉平原一路狂奔,临近武汉融入长江怀抱时,突然放缓了脚步,九曲回肠,折弯盘旋,纵贯了古云梦泽全境。从天空俯瞰,仿佛一条巨龙仰游着要流向长江,让人惊叹而又激荡不已,这片神奇的土地因此得名汉川。

  绵绵千里的汉江和千年古泽在此合璧,混为一体,联袂演绎着不朽的历史和多彩的文化。汉江不仅带来了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杰作,也带来了灿烂的黄河文明和领先的中原文化,这让汉川的文化平添了几许厚重和积淀,由于富水而具有特别的神韵和灵秀。特别是伴随着历史演变和时代进步,勤劳智慧的汉川人民用双手创造了属于这片土地的地域文化,沉浸在《云梦泽》(国内版)、《生命中的他乡》(海外版)字里行间,那些打上了汉川地域烙印的荆楚文明中的汉江文化、湖乡文化、农耕文化、美食文化、三国文化、楹联文化、香草文化、马口龙窑文化、红色文化,更有非遗文化汉川善书,仿佛一个个鲜活立体的形象,从书中向我们走来……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烟波浩渺的云梦水乡泽国虽然被历史的风沙所淹没,再也无法再现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气蒸云梦泽”的宏伟景象,与至今气场仍在的“波撼岳阳城”同在,但古云梦泽的根还在,古云梦泽的魂还在,古云梦泽的灵气还在,这一切都幸存在汉川汈汊湖。作为古云梦泽的“藏龙之地”,汈汊湖虽然也屡遭劫难,围湖造田,围湖建垸,围湖建池,向湖泊要粮食。人们战天斗地,把无边无际的汈汊湖改造成四角方正的全国最大的内陆封闭型的淡水湖,这个有着近百平方公里的长方形人工湖,曾因多项创举而被冠以“全国淡水湖渔业改革试验基地”。但庆幸的是,如今,在长江大保护和大生态理念的指引下,汈汊湖已经完成“三退”(退田还湖、退垸还湖、退池还湖)工程,被授予国家湿地公园,目前正在集中进行生态修复,在可以预见的3—5年内,一个完全还原为原生态的汈汊湖将展示在世人面前。

  汉江穿过陕西河南的山地后,一下子进入到开阔平坦的荆楚腹地,长年的江水冲击沉淀和地质运动,形成了广袤的江汉平原。这块宝地自古以来为历代王朝所重视,一句谚语“湖广热、天下足”,道破了其战略价值。地处武汉城市核心圈层的汉川,则被誉为“江汉平原”的明珠,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相继投入在这块“插上牙签都能发青吐芽”的膏腴之地,建成了多种农产品集中产区和基地,其中水产品,油料、牲猪、畜牧、蔬菜等位列全省前茅,湖乡地区手拉肩扛、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借助人工智能、互联网和农业生态科技,农业文明已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丰富多样的农特产品巧遇汉川擅长烹饪的民间厨师,于是成就了汉川湖乡“美食天堂”的佳话,从民间红白喜事必备的“十大碗”“八大碗”到曾录入《中国筵席八百例》经典名席名宴即鱼全席、才鱼席(名“恭喜发财”和“汉川席”);从品种繁多、风味各异的地方小吃、茶点到适应现代节奏的“一条龙”流水席、“一锅鲜”;从闻名遐迩的“烧野味”“汉川八鲜”到自成体系的“湖水煮湖鱼”、名扬荆楚的“二河三蒸”,无不散发着汉川美食馋人的香味,也尽显示出大师们的厨艺。

  冲积平原的地理特征,决定了汉川地下资源的现实状况,汉川除水量丰沛外上天似乎要垂爱汉川,在赐予这里肥沃土地时,附赠了一种能够“流金”的土——高岭土,这是制陶的主要原料。早在明朝中期,位于汉川的马口、马鞍山一带,发现了储量丰富的高岭土。一时间,制陶工业迅猛崛起,制陶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鼎盛时期,作坊多达200余家,108座龙窑常年红火不熄,马口陶一直雄居中国民窑之首,可以与之比肩的只有皇家官窑身份的景德镇瓷。近代,马口八仙坛曾被选为国家陶艺工业的教材,绘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故事情节的泡菜坛子,曾经在各类博览会上获过多项重奖。20世纪90年代轻工业快速发展,替代制陶产品增多,加上物美价廉,马口陶产业陷入低谷。近几年,通过招商引资,挖掘传统手工技艺,嫁接现代技术,运用最先进的电脑控火技术,推陈出新了一批深受市场青睐的新品。我曾陪同作者参观了复制的马口龙窑,本土企业家王望红先生筹资兴建的马口陶博物馆。博物馆内藏品量之大,历史之久,品种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有着近500年历史的马口陶,如同陈年老酒,正在散发着醉人的芳香,引起各界的关注和重视。2008年马口陶古窑址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马口陶被纳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年可望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4.走近故乡人文积淀地

李铁新

(游走在水乡泽泊之中的地方戏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热爱生活的故乡人在辛勤劳作之余,也在努力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娱乐方式。在全国340多种地方戏曲百花园中,有一支以汉川命名的艺术奇葩,那就是在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汉川善书。这是一种说唱结合的传统曲艺曲种。据四川天日镇古墓出土的“说书俑”所悉,远在汉代就有萌芽,至唐代已出现了散韵相同,说唱并茂的“骈文”和“俗讲”;至元以后,说唱文学的种类日益扩大,明代永乐年间便有“钦颂善书”印行天下。清代时,汉川善书由案头文学发展到讲唱文学,且产生了汉川善书曲艺,流行于八旗直隶各省,后北衰南盛,除流行于湖北的武汉、孝感、荆州和黄冈等市县外,在上海重庆、河南开封、四川万县、湖南津市等地也有从事这种宣讲活动的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方的汉川善书逐渐消亡,唯湖北汉川、蔡甸、仙桃一带的艺人继承和发扬这一曲种,且逐渐形成了以汉川为中心的“汉川善书”。作者写在云梦泽腹的江洋大盗请汉川艺人说唱的《滴血成珠》,就是其代表作。

  汉川善书均以“孝”字开篇,它所包含的尊老、敬老、养老正是中华民族家庭和睦、邻里相亲,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成为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代表作有《四下河南》《安安送米》等27本。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汉川善书”始终秉承去恶从善的宗旨,坚持鞭挞假丑恶,弘扬真善美。始终应和时代的节拍,与时俱进,改编创新了一批赋予时代要求,启迪心灵,陶冶情操的好作品。在反腐倡廉,建设廉政文化,大力宣传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汉川善书正焕发青春,不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

  还有一种流传久远,有着广泛群众基础和经久不衰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楹联文化,在汉川不仅薪火相传,而且通过与诗词、书、画等艺术结合,形成了在全市范围的普及推广和推陈出新。早在1987年,汉川就成立了楹联协会,这在全省县市这一级是最早的,协会诞生后,活力逐渐释放。从最初一批志同道合的爱好者,在一起品鉴名联,探讨作品,切磋技艺,到积极投身时代,把服务的触角自觉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相继助推成立了她的两个姊妹协会——诗词学会和书法学会,2020年10月成立了女子诗社,近年,又借助老年大学平台,开办“诗联大讲堂”,目前,汉川已有1.2万市民参与“诗联大讲堂”活动,其中:年轻人占四成,女会员占三分之一,被社会公认为诗联界的“黄埔军校”。

  三十多年来,汉川诗词楹联学会坚持义务撰写春联,为烈军属、五保户、福利院等送春联,在法定节假日和大型文艺活动中,努力奉献自己的佳作。长年不断的辛勤耕耘,迎来了沉甸甸的回报,2007年被授予“中华诗词之乡”的光荣称号,2019年12月,又被授予“楹联文化城市”市光荣称号。一批会员也快速成长,作品陆续刊登在《中华诗词》《中国楹联报》《中华楹联报》《湖北诗歌》《荆楚对联》等媒体杂志上,个人出书蔚然成风,已有近百人出版个人专辑。

  千百年来,三国人物和三国故事,一直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二十世纪90年代,大型历史电视剧《三国演义》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席卷了一场全国范围的“三国热”,同时也引发了剧中相关人物归宿地和重大事件发生地的争议,其中有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经典战争案例与汉川相关,那就是三国著名的赤壁之战发生地。据史学家考证,三国赤壁之战的古战场在汉川,史学界为此争论了很久,至今,历史上三大赤壁古战场一直未有定论,黄州、蒲圻还有汉川三处皆可算作赤壁之战的“人道是”,“汉川赤壁”占有一席之地。虽然专家们争论激烈,甚至脸红脖子粗,也未有定论,但这丝毫不影响汉川人对三国人物和三国故事的喜爱,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川人与三国的缘分反而日久情深,在这片浸润着三国文化的沃土上,留下了太多的有关三国的传说和历史遗存,千年古镇马口,因关公屯兵系马而得名,庙头,马城、台头、走马岭、关圣村等村镇亦与关圣有染而名垂千古,汉川垌冢、田二河等古镇乃曹军扎营驻军之所,其鸡鸣城、张王城、曹丕庙、神灵台、曹操古堤等让文人墨客挥毫留下传世佳作,春秋阁、关帝庙、关公磨马否、关公棋盘石、圃团石等楼台亭榭、遗物遗迹,让游客流连忘返,汉川八景之一的“赤壁朝霞”在盛唐时就沸沸扬扬地传为三国古战场,徜徉在故乡大地,感触到三国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令人生出无限的遐思和奇想,不觉激发出对三国英雄的凭吊和敬仰。

  就是近代,响应武昌辛亥革命首次起义,我市兵民组成的一支队伍,由一位小脚巾帼女英雄带领赶赴战场。大革命的洪流汹涌澎湃,这里不仅是红军、鄂豫皖苏区的摇篮,还是新四军活动频繁之地,更在解放战争发挥巨大作用的地方。

李铁新

(云梦泽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这一切作为《云梦泽》(国内版)、《生命中的他乡》(海外版)的时代背景,就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可以预料,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与文化和旅游大有关联,我们要从这个领域深度发掘。我甚至相信,作者《云梦泽》(国内版)、《生命中的他乡》(海外版)将在中外同时出版,对故乡的文旅建设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们期待作者展示他文化的魅力。

2022年8月6日 汉川

  作者简介:李铁新, 《云梦泽》(国内版)、《生命中的他乡》(海外版)故事发生地汉川市领导,多次与作者考察文旅项目,提供素材,时任副市长。

李铁新相关资讯:

  • 云梦泽

    【李铁新】同名的人物

    猜你感兴趣

    李姓名人

    人物故事

    本网站收集的部分内容均为各种已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本站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弘扬正能量的平台。
    如发现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幸运信息网 www.21hube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1018505号-1